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2.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不少好线索或好选题,因为记者写不好或报道得不精彩而错过了时机,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本文有必要就如何把握线索和选题进行一番论述。 这些做法就是:要牢牢地记住“三抓四见”,并紧紧围绕“三抓四见”来写。 “三抓”是指抓事例、抓人物、抓观点。这三者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要让记者在每次采访前,牢牢地记住自己的任务是去抓这个线索或选题中的事例的,是去抓人物和人物观点的。有了这种强烈意识,就会从理论上指导和规范自己在采访中的具体行动。 “四见”是指见物、见景、见奇、见情。这四者也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用“物”、用“景”衬托报道的气氛,体现报道的事实;用“奇”去揭示所报道内容的“新闻性”,争夺受众的眼球和耳朵,从  相似文献   

3.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4.
有青年记者问我:“你在采写过程中,最注意抓什么?”下边是我的回答。抓思想——这是由报纸的性质决定的。报纸的读者十分广泛,怎样才能使大家产生共同的兴趣、感到可读呢?只有写思想、心态、情绪……因为人们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引起共鸣。喜怒哀乐能够互相感染。我经常采写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事迹,只有平凡的劳动。要把他们登上报纸,谈何容易?必须在主题思想、采写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其中首要的、我花力气最多的是:抓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5.
有青年记者问我:“你在采写过程中,最注意抓什么?”下边是我的回答。抓思想——这是由报纸的性质决定的。报纸的读者十分广泛,怎样才能使大家产生共同的兴趣、感到可读呢?只有写思想、心态、情绪……因为人们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引起共鸣。喜怒哀乐能够互相感染。我经常采写普通人。他们,没有惊人的事迹,只有平凡的劳动。要把他们登上报纸,谈何容易?必须在主题思想、采写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其中首要的、我花力气最多的是:抓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7.
长江日报总编辑杨振兴同志在编辑部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主攻消息要踢好“前三脚”。一、迅速把采访工作的新格局铺开,改“奉命采写”为“自觉采写”、“深入采写”。二、要集中主要精力抓短新闻、短消息。三、要注意抓带倾向性的重点问题和突出典型。  相似文献   

8.
初学写新闻稿时,因文化素质差。新闻知识欠缺,仅仅依靠零星看报学着写,凭一股热情投稿,换来的全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记得有个编辑在给一青年作者来信中说过,搞文字工作,要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不行,得慢慢儿来,先写自己能写的。于是我便以“群众呼声”起步,又及时传播各种市场信息,继而发展到采写消息稿,形成了我写稿的“三级跳”。第一跳是以群众利益为主题。反映他们的心声,替他们说话。身在基层,群众的喜怒哀乐身同感受,写这类稿常常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便有一篇篇反映群众心声的篇章公诸于电台、报刊。从我发表的篇目看,25%的稿子都是反映这方面的。有呼吁架有线广播  相似文献   

9.
我采写的消息《小车司机“解放”啦》,在获得“厦华杯”全国副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及厦门市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被评为2000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560字的消息是2000年从一个会议中“捡”来的。回顾这条消息的采写过程,我感受到,文山会海虽然枯燥,但众多的文件和会议中确实蕴涵着有用的信息和新闻线索,只要我们多加留心,跳出“会议”抓新闻,就一定能在文山中淘到“真金”,在会海中逮到“活鱼”。身为党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8年,似乎与党政会议报道结上了不解之缘。采写这条消息时,我刚从家乡闽西北的一家党报调到厦门日报半年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初学报道,常为稿子见不了报而苦恼。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告诉我:“你要多上搞,想好‘点子’最重要。”可又听有的领导讲:“要深入基层抓‘活鱼’,不能养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习惯。”我迷惑了,到底怎样看待“点子”呢?53511部队何毅何毅同志:一个让你多想“点子”,一个却反对想“点子”,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首先要明确,采写稿件是要有“点子”的。所谓“声、子”,就是采写稿件的侧重点或曰主题,有时候“夫子”屯包括稿件的形式或表达方法。如果采写稿件时。C中无“卢、子”,而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那就…  相似文献   

12.
农事报道比较难写。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老生常谈。怎样把农事消息写新写活写出情趣来,这是我们应当攻克的一个难题。胶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林丛森、孙西伦采写的稿件《选准突破口,建立增值库,里岔镇玉米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可以说是一篇农事报道的佳作。玉米是粮食生产的大户头。要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就必须走粮食增值的路子。玉米如何增值?作者把里岔镇农民的创造性实践生动地报道出来:玉米棒芯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以来,记者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说组织典型报道,采写重点稿件,就非要数千字以至上万言的所谓长篇通讯、深度报道等,有的宁愿把消息拉成通讯特写,却不愿把通讯、特写精写成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消息。总认为写消息这几百字的“豆腐块”不解渴,没有力量,分量太轻,既反映不了重大主题,也写不出气势和深度。笔者从采写的几篇获省一、二等奖好消息中体会到,有时舍弃“全”而“重”的通讯,选择“偏”而“轻”的消息,更能让主题凸现,  相似文献   

14.
一、“哑铃”还是“橄榄球”?“选题结构”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它是个重要的问题,要重视,要优化。而且,许多人还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抓两头”,一头抓“精品”(其实在执行时变成了对“三大奖”的追逐),一头抓市场(即所谓“畅销书”),甚至在论证选题时声称“不能获大奖、不能挣大钱的书,再好也不做”。这个观念真正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大家都这么说,或口虽不言,实际却这么做。我把这种“做大两头”的选题结构联想成哑铃——一头是获奖书,一头是畅销书。“哑铃”式选题结构无疑是诱人的,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报道了我采写批评稿受到湘潭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消息;接着又有两家杂志宣传我为群众伸张正义的事迹。我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我在新闻业务方面还很幼稚,至今没有写出什么有份量的报道来。我之所以有勇气拿起笔来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是受党组织的教育和鼓励的结果,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促使我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6.
近三年来,我采写了40多篇批评报道,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的还在全国、省、市获了奖。我的感受是:采写批评报道时,新闻记者既要有“胆”,更要有“识”。所谓“胆识”,就是要把握批评的选题、时机和分寸。选准对象、抓准事实批评什么,反对什么,要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题目。应当选择那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鲜明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选题思想和宣传意图的典型,而不是选取意义不大、偶然性很强的事,尽量做到揭露、批评个别典型事例,推动解决一批类似问题。1998年下半年,全…  相似文献   

17.
接到《新闻知识》的约稿信,我真的有点犯难了。因为我在采写《读者你猜:他的职称是……》这篇消息时,并未想过要争取写出获奖的作品来,而是仅凭自己当时的一股激情,要把闷在心里多时的困惑一吐为快。其后竟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并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偏偏有些我曾刻意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写得好苦,却并不如愿。其中奥妙,我至今还只是一种朦胧的感受,未能悟  相似文献   

18.
全国好新闻评选已进行了九届。从这次评选活动来看,不论是获奖作品或落选作品,都有个强化好新闻意识的问题。那么,如阿才能采写出好新闻作品呢?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有三条: 一要抓题材。抓不到重大题材,就写不出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好新闻作品。有人曾经反对这种看法,说这是“题材决定论。”对文学创作来说,也许“题材决定论”是错的;但对新闻来说,则必须坚持这一条,因为新闻是客观事实新近变动的反映,没有重大题材,则写不出有份量的报道。这一条虽已被大  相似文献   

19.
经验性消息作为非事件性新闻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报道某个地方、某个单位的工作方法、经验、成果和形势,其时空的长跨度、事实的概括性、观点的抽象化等特点,决定了记者要将这类消息写得既新颖深刻、又生动活泼,达到指导性、可读性都强的效果,是有相当难度的.这也是新闻改革的课题之一.如何改进经验性消息的写作?我在采写《长阳三千教师扎根山乡建功立业》、《远安百万亩林海独秀一方》等一些报道中作了一些探索,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几点看法.一、树立正确观点,消除心理障碍要攻克经验性消息写作这个难点,首先要排除记者思想上的障碍,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充分发挥创造性.从实践中看,影响记者采写经验性消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一轻、二怕、三应付”:部分同志受新闻理论观点争论的影响,认为经验性消息不是正宗的新闻,轻视、忽视这类消息的采写;有的同志也很想在经验性消息写作上有一番突破,但因难度很大,常常浅尝则止,畏难而退,未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还有一些同志在工作要求“不能不写”的情况下,便采取“会上拿材料,删改加标题”的办法,应付了  相似文献   

20.
陆游论诗,“功夫在诗外”,我觉得,加同写诗一样,采写新闻稿,功夫在稿外。采写《宜都县维护人口统计严肃性》一稿时,我没料到它能评为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因为这条消息完全是偶然拾得,从构思到写成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稿子写成后,我的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