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文忠教授的《文学美学与接受史研究》,被列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第二辑,新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4千字。陈先生长期执教本校,在文艺学、美学、诗学,特别是文学接受史等领域辛勤笔耕,多有建树,20多年来,在《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有《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美学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本文结合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的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翻译的存在形式是从作家、原文、译者、译文到读者五个环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艺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环流。正文为四部分:一、思维方式和审美对象。二、笔者从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一般规律出发,并运用科学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作了微观的考察和赏析。三、谈及深度的审美期待行为。四、认为文学翻译审美和再现中的重重障碍,除语言本身外,是来自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目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中读者接受活动的能动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以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入手,论证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作用,总结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以期丰富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5.
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只注重创作研究、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而是专注于接受研究、影响研究、读者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垂直接受、水平接受两方面考察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不同读者层中产生的效果史、接受史,从而说明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关于真正杰出作品的有益启示,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得出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并最终证明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8.
虽然现代中国的文学学科的建立,其理论基石基本上依赖于对域外理论的接受,但有关域外文论的中国接受史研究,在《接受的复调——中国巴赫金接受史研究》问世之前,基本上还未受到重视。该着不把“知识”创新的根基落在新观念、新方法、新视野之上,而是让“知识”回归到“问题”的求解这一原始的根本上来,以及它总是自觉地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进行考量,从而在展露出新颖的研究领地的时候,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有关接受史的独到的研究概念与方法的体系,这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的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范式开创意味的。  相似文献   

9.
重释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实性是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翻译,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阈等理论都使这一原则受到了挑战。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文学翻译中忠实标准的局限性,可以看到,应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本框架下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判而出现的。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学派的文化认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学中国学派与法,美学派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东西异质化的比较研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从中国学派产生的历史,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以及它的学术实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学派自觉的化认同的比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相似文献   

13.
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的具体现实国情和历史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出版于1925年的小说,然而这部作品直到1983年才在中国大陆出现第一个译本,它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译介的角度,分四个时期(即拒绝接受期、初步接受期、基本接受期、全面接受期)对这部小说在我国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和概括,分析影响其接受的各种社会因素,通过此个案研究考察我国接受环境对外国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异质文化或外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都有着多种层面的原因与复杂的机制。拉美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在中国的接受就是如此。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对《百年孤独》的意识形态化、审美经典化与功利价值化不仅完成了《百年孤独》的中国化阐释过程,也使得《百年孤独》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与传播得以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认知过程显示:“有用”(本体性内容)与“有趣”(感性形态)始终影响着人们对于该学科的接受程度。因此,历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有必要正视接受者的存在,以便从感性与理性两方面把握好历史作品。  相似文献   

17.
马荣荣 《海外英语》2011,(8):198-199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外来词语经过翻译进入到汉语体系。而不同的翻译方法体现了我国对外来词语的接受态度和能力。基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该文试探讨这四个时期主要翻译方法的变化,从变化中透析我国对外来词的接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教学基本问题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阐述,并着重就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受领迟延     
受领是债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向有争议。受领迟延的法定责任较弱,因其是一种不真正义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场历史的简单回顾,初步分析了广场在中国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广场的类型和基本规划原则及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