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气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向学生进行保护空气环境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袋、烧杯、可点燃的香一根,学生准备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找空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塑料袋实验: 先用手压一压。 (观察到:瘪的塑料袋鼓起来,因为它被空气充满了。 ) 其次,用书扌扇 扌扇 ,头发飘起来,脸上有空气流过的感觉。 (思考后明白:教室里有空气。 ) 再次,出示水槽和空的烧杯,学…  相似文献   

2.
“空气占据空间,是小学自然第五册中较重要也较难教的一课。如何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按教材所述的实验,“纸团塞到杯底,倒扣在水中,纸团不湿”,有些学生掌握不好,纸团掉下来落到水里湿了,也有学生认为杯中还有纸,不能精确说明杯子的空...  相似文献   

3.
卢荣生 《化学教学》2001,(6):27-28,24
目 标知 识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初识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技 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思路情 感 1.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简史的学习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2 .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难点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简史的过程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教学方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准备课本P .7演示实验的装置、多媒体计算机、自制三组投影和四段影视片段活动程序具体教学内容活动意图问题从课本第 10页第 2题入手 ,边演示“空烧杯”边讨论空烧杯并非真正的空 ,充…  相似文献   

4.
空气对流实验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中的气体对流实验。原实验采用大烧杯、橡皮泥、线香等实验器材,装置如图1所示。然而,最后的实验效果不理想,烧杯内弥漫着烟,可视性较差,学生无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描绘空气对流图,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烟碰到烧杯壁被压下去的.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空气对流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我这样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庙中学胡清(430050)在讲“阿基米德原理”这节中,新教材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将“阿基米德实验”中的溢水杯改为烧杯,实验是这样的:先在空气中称出石块重,再把石块浸没在烧杯的水中,求出石块受到的浮力,然后称出被...  相似文献   

6.
(一)课堂实验演示作文———“会跳舞的鸡蛋”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同学们 ,你们见过鸡蛋跳舞吗?老师有办法能让鸡蛋跳舞 ,想看吗?注意仔细地观察。二、开始实验 ,明示现象。1 在一只烧杯中倒入半杯水 ,指名一位学生将一只鸡蛋轻轻地放入烧杯中。鸡蛋沉入了杯底。2 事实证明 ,鸡蛋在水中是沉下去的。(板书 :水中鸡蛋下沉)但如果老师在水中放入一些盐 ,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3 将烧杯中的鸡蛋拿出。在烧杯中放入一些盐 ,搅拌至盐溶解 ,并达到一定浓度。4 再叫一位学生上台 ,将鸡蛋轻轻放入盐水中 ,鸡蛋不再下沉 ,而是上下左右摆…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空气占有空间实验教学时,通常是在烧怀中放纸团或棉花团,竖直扣在水中。这样做有三个弊端:一是纸团或棉花团在烧杯里难以固定;二是烧杯扣入水里时,纸团或棉花团易落入水中,导致实验失败;三是烧杯从水里取出后,杯口水滴流入杯底,浸湿纸团或棉团,使学生得出与正确结论相反的结果。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作了一些改进,设计了三个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实验一:每张实验桌上放一个装有水的水  相似文献   

8.
师:我们看这个烧杯,里面好象是空的,它真是空的吗?生:里面有空气。师:里面是不是有空气?我们用实践来检验。请同学们把烧杯倒过来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将烧杯倾斜,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分组实验)生:杯子里跑出许多小气泡。师: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说明烧杯里有空气。师:除了烧怀里有空气外,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第14课《种子的萌发》,课本中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设计的对比实验是将两粒种子用细线分别固定在两根筷子上,将筷子插入两只烧杯中,给烧杯加水,让一只烧杯中种子全部浸入水中,另一只烧杯中种子一部分(一半)浸入水中。笔者教学后发现,这个对比实验设计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体现自然教学的启蒙性、科学性、教育性,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恰如其分地运用实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习理论之前的实验。这类实验的目的主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为掌握本课的理论知识打下基础,便于探索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特性奥秘。如在《认识物体——空气》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实验:①出示两个烧杯,一个盛水,一个空着;②把空烧杯垂直倒扣在水里然后逐渐倾斜。通过观察比较,抓住冒“水泡”这一突破口,再经过“一闻、二看、三摸”,使学生对空气及其性质有了正确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学习理论后的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的可靠性,以加深理解。在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课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六年制四年级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概念,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组实验感知现象 1.先将一匙较粗的沙子(沙子必须掏尽泥土)放入有半杯水的烧杯内,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几下静置。一会儿看到沙子逐渐沉到杯底,引导学生观察说出:沙子在水中沉降出来了。 2.将一匙盐放入盛有半杯水(最好是温水)的烧杯内。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盐粒慢慢降入杯底,与此同时颗粒渐渐变小。接着用玻璃棒搅拌几下,只见盐粒随水在旋转中越来越小,最后逐渐消失在水中。使学生直观地观察盐在水中“化掉”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实验1、2发现,食盐在水中会“化掉”,沙子在水中会“沉淀”。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七课《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初次教时,我只是设了一个疑,让学生研究这种“特殊”物体是否占据空间。打算让学生通过实验说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可是实验做完后,我问:“为什么纸没有湿?”只有个别学生说是纸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费了许多周折才把学生引到“空气”上来。 第二次备课,考虑到了学生因素,实验前,先设问:杯子里除了纸以外还有什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说:老师手里的烧杯  相似文献   

13.
陈建  黄春华 《物理教师》2005,26(2):29-29
“如图1所示,在清洁的空试管中放入一支铅笔或其他物品,然后把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把烧杯放在明亮的地方,从适当的角度观察水中的试管,就看到试管壁好像镀了银一样明亮,但在试管中的铅笔却看不见了.把试管从水中取出,试管仍是透明的,铅笔又可以看见了,为什么?”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试管壁好像镀了银一样明亮”的适当角度范围与试管倾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误差较大且污染空气,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此,利用玻璃瓶、燃烧匙、粗铜丝、蜡烛和烧杯等器材,通过精心设计、巧妙组合,制成了简单易行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实验装置”,不仅使教材中原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级中学化学“钠跟水起反应”实验图 1(见教材图 4 1 )。从图上可以看出 :把用拇指堵住装满水的试管放进烧杯里 ,如果烧杯太小 ,操作很不方便 ,如果烧杯太大或用玻璃水槽 ,那么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低 ,影响实验效果 ,或者需要更多的酚酞试液。更重要的是 :如果试管口稍大 ,拇指很难堵住管口 ,空气会进入管内 ,且用拇指堵住管口 ,也不科学。图 2  见于以上情况 ,只要稍加思考便会知道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中的“大气压”实验会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当试管装满水后 ,用稍厚纸片盖上 ,倒立 (如图 1 ,纸片会掉、水会洒吗 ?为什么 ?) ,…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方法是:“准备一个大烧杯,在这个烧杯里固定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然后沿烧杯壁把二氧化碳倒人烧杯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陆续出现的一些“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已成为实验考查的主流 ,这类实验不仅能充分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 ,而且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初中“测物体密度”这一实验可设计出许多“设计性”实验 ,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分析、操作可开拓学生的思维 ,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 .现对这类“设计性”实验几种做法分别分析如下 .1.称重法利用弹簧称、烧杯、水、细线测一块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原理 用弹簧称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实重 ,再将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出其视重 ,则实重与视重之差为物体浸…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是小学自然第十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3个实验: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图1)。②将二氧化碳倒入燃有2支蜡烛的烧杯(图2),以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③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烧杯中(图3),以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笔者认为,这样的安排有不妥之处:在第1个实验里,二氧化碳的收集采用的是向上排气收集法。我们应该知道,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同样的,学生完成这个收集过程,也可能产生“二氧化碳比碳比空气重”这样一种认识。如此一来,第二个实验既显得多…  相似文献   

19.
挫折始终伴随着科学探究活动,而且现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往往是在跨越无数挫折后才获得最后的成功。我们试从两个案例入手来探讨挫折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案例1:一节题为《液体》的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烧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食用油倒入半烧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  相似文献   

20.
初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中 ,有部分学生画出水沸腾的图象如图 1所示 ,并得图 1图 2出水沸腾一段时间后 ,水温降低的结论 .这跟多数同学得到水沸腾时水温不变的结论不一致 .为使学生自己弄懂原因所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重新做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一、实验要求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水烧干后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二、学生实验记录的归纳及分析1 .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当时气温 1 7℃ ) .2 .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 1 )刚开始时 ,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这是空气中受热的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而成 .( 2 )烧杯底和内壁有气泡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 ,烧杯和水的温度升高 ,烧杯外壁的水珠消失 ,附在杯底和杯壁上的空气以及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在杯底和内壁产生气泡 .( 3)水面上方有“白气”,温度计露出水面的部分附有水珠 .加热过程中 ,水温升高 ,水蒸发加快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有的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有的附在温度计上 .( 4)水沸腾前温度计 2的示数高于温度计1的示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