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是沈峥嵘个人所写,有的则是与人合写。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是探索如何创新新时期党报的人物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 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一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3.
今天来参加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非常高兴,我是推掉了其他几个会议来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曾经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当过新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写过不少新闻作品。今天是一个同行的新闻作品研讨会,应该来好好学习。其二,我现在又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有责任从一线记者这里带回一些鲜活的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为了参加这个会,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讲点什么  相似文献   

4.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从典型人物报道、普通人物报道和人物写作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人物通讯采访写作的经历和体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江苏省司法厅教育培训处处长袁诚、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孙巡、《传媒观察》主编助理赵允芳等,围绕沈峥嵘独立或与人共同执笔的20篇人物通讯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党报新闻报道在观念和手法上的创新之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主持了此次研讨会。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5.
陈赛平 《视听纵横》2005,(3):119-119
细节,在学创作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学的生命,有人说它是学的细胞。同样,细节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广播人物通讯写作中,也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有时候,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语,恰恰能最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让广播人物栩栩如生,增强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说实话,对党报人物通讯,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本着兴趣和习惯去采写,很多时候,用的是笨方法。所以接到研讨会的通知,诚惶诚恐!这些稚嫩的新闻作品,远没有达到被研讨的地步。好在,这个研讨会切中的本质话题,是党报人物通讯的创新。毋庸质疑,没有党报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就难有记者的创新。近几年来,报社不断强化队伍作风建设,不断  相似文献   

7.
说实话,对党报人物通讯,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本着兴趣和习惯去采写,很多时候,用的是笨方法。所以接到研讨会的通知,诚惶诚恐!这些稚嫩的新闻作品,远没有达到“被研讨”的地步。好在,这个研讨会切中的本质话题,是党报人物通讯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强国的社会背景下,文献类纪录片以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史学价值,记录文明,传承文化。成为这个全民记录时代的最具传播和影响力,也广受大众欢迎的纪录片门类。然而,由于此类作品所呈现的都已成为历史,如何让这些往事重新鲜活起来,做到准确而权威的还原历史真实,这不仅需要纪录片人恪守求真求实的职业操守,还需有探索发现的勇气,善于思考的品质和极高的史学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华日报举办青年记者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件新闻。我很高兴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对新华日报从培养人才、树立典型的角度促进办报的思路和创新举措击节叫好。我与沈峥嵘同志熟悉了解,她并无法律方面的背景,报道的法治类题材比例也不大。比如这次研讨范围的20篇人物通讯作品,涉及法治的也只占少数。然而,据我所知,近年来省法制新闻协会的江苏法制好新闻评奖,沈峥嵘不仅年年有佳作获奖,而且常常是一、二、三等奖同时兼得。其实我们参加评奖组织工  相似文献   

10.
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怎样才能当好一名记者?我觉得要当好一名记者,一个是勤奋,一个是用脑,即用心。  相似文献   

11.
这个春天,全国新闻界迎来一大盛事:中宣部今年继宋鱼水之后推出第二个全国典型——泰州市信访局长张云泉。3月19日-25日,全国31家媒体近50名记者云集泰州集中采访。4月6日-9日,全国媒体在“时代先锋”栏目中连续集中报道张云泉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的本质真实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的时间,虽无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新闻的本质真实是存在的,只是各种不同的题材、体裁有不同的检验标准。新闻本质真实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消息,通讯更应做到本质真实。本文拟就人物通讯的本质真实,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笔者曾参加过一个新闻研讨会,在会上,一个议题引起热烈讨论——记者应该是“杂家”还是“专家”。虽然讨论结果以“杂家说”占主流结论而结束,但笔者认为,记者在自己的报道主方向上应该力争成为“专家”,只有成为专家,才能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准确,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使采写的新闻有血有肉且绝对真实,记者就要用眼睛采访。用眼睛采访,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新闻报道失实,或者人们感到可信性程度不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记者仅凭采访对象的口头介绍或摘编文字简报进行报道,没有到现场看个究竟,心里不实在,笔下就不实在,所以报道的可信程度难免不强。若是去新闻事件发生的实地看个究竟,事实的真伪就能验证。有这样一个出自某大报的例子,是关于一个天才小保姆的报道,笔者报道失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不是抽象的,正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经历,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雪域高原格桑花》录了50篇人物纪实,记录的人物从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将军到基层干部和普通的农民。应该说如何让听众去了解、认识这些生活在西藏的人们,着实让记者下了一番工夫。以事写人,以人托事,人物纪实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记者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真实、生动、细腻的刻画,给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藏。怎样才能将这些特定的形象写得生动、有吸引力呢?系列报道《雪域高原格桑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借鉴。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党报的人物通讯也是这样。但许多人物通讯,尤其是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明明是对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真实反映,我们阅读起来,却常常没有真实感,甚至觉得虚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诗歌好坏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他说陶渊明、苏东坡的诗好,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不隔。这里的不隔,其实也就是真实感和贴近性,好的诗句令人如临其境。好的人物通讯也一样,不会令读者有隔膜感和虚假感。  相似文献   

17.
编辑《李文珊文集》(三卷本,2006年12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卷本所选集的124篇通讯作品时,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通讯是新闻的主要载体,它以反映人物、事件更细致详尽,更具体生动,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特点,成为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成为新闻写作的常用文体;清晰地看到了李文珊在当记者时,以激扬文字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犀利文风。  相似文献   

18.
<正>时政新闻报道占据着党报的重要版面,具有导向意义,按理说应该成为读者最关注、最重视的新闻,但在实际阅读是我们却发现,很多读者对新闻并不感兴趣。问题就在于一部分时政新闻报道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格式化严重。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时政新闻报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9.
记者思想的特点交往中常听人说:这人很有思想,和他交往受益非浅。也偶尔听人说:这人没有思想,看不明白事,说不明白话,行也不知其可。那末,什么叫思想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念头、想法等。由此可以看出,思想并不神秘。  相似文献   

20.
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自己出资在村里上了一台变压器,说是村里的用电量增加,用电需要增容,自己花钱上变压器是为了服务群众。对此,他请来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看到报道的村民议论纷纷,说村支部书记和记者都是胡说八道,根本不符合事实。而实际情况是,这位村支部书记在村里上了变压器是真的,但这台变压器是专门为他的洗沙场使用,村民根本用不上。记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报道?分析起来,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业务能力上的欠缺。采访不深入,听取当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