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茜 《中学生物学》2006,22(11):30-31
高中生物新课程以“提高生物素养”为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学生的探究就是始于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活动,没有问题也就无所谓探究。那么,问题从哪里来呢?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提供真实活动,支持知识的合作建构。可见问题从情境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笔在近年来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情境的有效案例,现整理成,与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不是培养没有问题的课堂,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3.
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在教与学中不是一味地获取知识信息,而是与学习对象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这里的学习对象,既包括人,如老师、同学,也包括物,如计算机,以及一切人化的知识,如书本等等。一、民主平等性原则民主、平等原则是对话式教学的首要原则。其中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没有平等的态度,对话就成为形式主义。因而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从合理、科学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探究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探究作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中笔者就问题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教学措施进行了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囚此,探究来源于有问题,没问题就没有探究,没问题就无法探究。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彻底抛弃“授受式”的传统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能力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所以我认为在科学探究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不仅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从学生出发,是学生的需要。下而淡一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儿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所以教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努力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把功夫下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法。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和问题时容易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教师的积极、有效引导下,这种心理状态又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一向被认为是教学的核心。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职学校班会课中的"对话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前提下,以人的主动发展为追求目标的多方、多层、多向互动的不断创造和生成的教学形式。它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问题的交往活动,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生生之间人人参与、多方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对话教学中的学习活动都从实际问题入手。在这里,问题上升为学习活动的核心,学科知识退居到次要的位置,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生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主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对话教学给学生想的空间、问的权利、说的机会,把思考的过程和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充分尊重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在于:由于学生作为对话的平等主体,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其获得的知识是自身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知识经过消化,  相似文献   

9.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荣雷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就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课堂“问题空间”,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但是,教师很多时候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还是“不对”或者简单说出答案。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学习活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而“提山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书本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也主要通过书本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在网络教学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运用是目的,教师或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从存储教学信息资源的信息库中调出所需内容,进行授课或学习。可见,教学信息资源是实施网络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没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网络教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培养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困难所在,才有可能解决.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结合笔者讲授《余弦定理》第一节课的课堂实录,探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可以大胆地对书本中的知识提出疑问.如果学生只知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就很可能会被书本中的内容所左右.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大力的培养.文章从什么是问题意识、学生在问题意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的方法等几个问题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的。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习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拿到一个问题后即可快速而敏捷地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这就需要题感.题感即对问题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单纯的直觉,而是基于基础知识学习后应用的一种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感觉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题感,还要在平素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拓宽解题思路,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转为知识应用,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一、注重问题引导,放飞学生思维要正确解题,就需正确审题.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在一节课堂中讲大量的题,没有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佘应军 《甘肃教育》2008,(24):35-35
教学设计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发现过程,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更无从谈起创新。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者和研究者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就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就会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知识的体验,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探索中的新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有关教学体会.一、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1.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的定位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