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师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了。小小说《蜡烛》是否也落人窠臼了呢?当然不。作家胡炎可不是依葫芦画瓢,他用老瓶装新酒,赋予了蜡烛以全新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上,都让人感受到语言内在的含蓄及其特有的美感。本文试图从人物对话及作品氛围的塑造上来赏析这种美。  相似文献   

4.
《爱莲说》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短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本上已明确指出: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文笔者就此篇文章的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彭琰 《现代语文》2006,(5):34-35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6.
7.
8.
要深度挖掘《师说》对高中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就需要深入思考韩愈其人其事,对文中的名句进行发散式理解,以达到课本素材在写作中有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爱莲说》作为一篇传统的语文课文我们读过了多次 ,有时也感到有的地方不太顺口 ,但没有质疑的勇气。作为名篇有多少专家为它断句 ,为它标注标点 ,并进行多次证正。又有无数的人吟诵过它 ,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倾倒。这时 ,一个普通人出来质疑它的标点 ,会弄巧成拙 ,贻笑大方 ,还会引来非议。自己最好少说为佳 ,跟着大家走算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中 ,因为提出尊重学生的理念 :“尊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自己的超越”(《走进新课程》)。我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爱莲说》这篇…  相似文献   

10.
11.
《爱莲说》是一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文言文。过去的老教材和现在的新教材均选人了这篇课文。为了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切地体会到九百多年前周敦颐在这篇文章中赋予的深厚人文内涵.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总结,在教学这一课时,进行了适当拓展,为学生们学习课文奉上了三盘营养丰盛的"菜"。  相似文献   

12.
13.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爱莲说》,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相似文献   

14.
15.
《师说》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一篇庄严宣言,也是其关于古文文体、文风改革理论的主要实践。《师说》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艺术美的生动内涵,这些都是《师说》绝响后代的美学要素。文章试图从艺术美角度来把握《师说》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报刊杂志等媒体发展迅速,北宋周敦颐《爱莲说》的传播与接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人们对其有新的内化接受.通过搜寻《爱莲说》在民国时的文献资料,共汇集28篇相关文献,对这些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纳,可以分为教本、书跋与书后、艺文创作、仿作、游戏之作、注释与翻译等六种类型,且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涛,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呼应了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大趋势,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发掘教材文学内涵,提供了便捷且新颖的教学手段。本文以《爱莲说》为例,从教材依据、设计思想、教学重点、课堂教学实践等多个必要施教环节,系统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留学于此。回国后,就诗  相似文献   

20.
写愁之作历来颇多:或直抒胸臆,或融愁于景,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陵春》写愁,自铸新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