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根据<孟子>一书,阐述了孟子在"教"的心理和"学"的心理两方面的思想."教"的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心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办教育的前提、教育方法和原则等五个方面;"学"的心理又具体表现在注重主观能动性、注重非智力因素、注重立志和有基础、变通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今天看来,堪称世代母亲楷模的孟母也有失误之处,“孟母三迁”并非明智之举。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孟母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孟母剥夺了、断送了。这是孟母极不尊重孟子的人格和天性的表现。由此可知,孟母在处理孟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并没有考虑孟子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3.
瑞恰兹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对于西方汉学界而言,他的专著《孟子论心:复杂定义的试验》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该著述凭借“有关翻译的一些问题”、“孟子的言说模式”、“孟子的心性论”与“关于比较研究的技巧”等部分,阐述了他对于孟子学说的独特理解。鉴于此,以下具体分析瑞恰兹基于语义、心理与中西比较等层面对于孟子思想的阐释及其对于其后西方汉学界相关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诸子争鸣的战国时期,孟子论孝贯穿于他推行“仁政”、“王道”政治主张的始终,他是当时论孝最多、最充分的思想家。文章以《孟子》为依据,全面分析、归纳了孟子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建树孝道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孟子在孝文化建设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为师之乐     
孟子有“君子三乐”说,第三乐为“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认为教育工作也是享受人生快乐之事。教育之乐之所以由孟子提出,与孟子乐于读书并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先秦诸子中,孟子是最讲究读书方法的人。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要树立“五种观念”;具有“四种思维方式”;应注重“五方面教育”和“三个结合”,来开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遵循《孟子》原典本意基础上,破除顾名思义式解读所铸就的——《孟子》言“人性本善”不重视“学”或无需“学”的——思维定势,悉心探寻其中“学”的意涵不仅急迫而且必要.“求其放心”是“人性本善”的逻辑使然,是《孟子》中“学”之论说语境,《孟子》中“学”唯有在此语境中才能被准确地理解.《孟子》中“学”以“深造自得”为其本意,包括先立其大、反诸求己、博而约之、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反思质疑等内容.它给予我们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学当致用,亦即学习应该为改善社会总体状况,为公义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私利;另一方面,学应该讲求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论《孟子》的论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孟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雄辩家,以好辩著称,所以具有雄辩力量是其文章最突出的特色。 《孟子》中的文章,不管是论辩性的,还是陈说性的,都灌注一种不可阻遏的气势,或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或充畅条达,意盛理足。苏洵称“其锋不可犯”,苏辙称其“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这一点,为诸子作品皆所不及。《孟子》文章的这种气势是由作者的主体精神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孟子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是其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的个性气质化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孔孟对诚信教育与修养的论述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把信作为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注重修身反省以达信德;注意环境与朋友的对诚信培养的影响;注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孔子强调学与践习培养信德,孟子强调从心性用功培养信德;信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德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  相似文献   

12.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儒学大师,孟子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其教育思想主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为拙工改废墨绳"、"精研自得,博学详约"、"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相似文献   

14.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心”有本然之心、自然之心和应然之心三个层次,而美育就是通过对先天的本然之心的扩充和涵养,使之向具有完善人格的应然之心发展。孟子的这一美育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孟子乐教思想的深层意蕴是人的发展,其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活动的利益追求,乐教是教师追求教学利益,实现自身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教学利益是教学活动中满足教师生存发展需要的对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孟子乐教思想对建构当代教师教学利益观的启示表现在:“得”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主体性;“英才”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关系性;“教育”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活动性;“乐”体现了教师教学利益的发展实质.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毕其一生热衷于教育,将教育天下英才视为人生一大快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孟子的教学方法仍能给今人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教基本方法、施教方法、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  相似文献   

19.
"以意逆志"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一,"意"是指读者主体的观念,意识;二,"志"是指诗人主体的思想,情感;三,"逆"是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方式。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对话行为的阅读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20.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