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对于成绩不太好的或暂时落后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就很容易遭到拒绝;相反,如果你刚开始要求较低,别人同意后再提高要求,就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4.
“登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在20世纪六十年代做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认为,当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过高时,容易遭到别人的拒绝,若是提出比较低的要求时,别人容易接受,小的要求得到满足后再提大的要求,会容易得到别人的同意。这种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运用“门槛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门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  相似文献   

6.
试论"登门槛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是一种枯燥而繁重的脑力劳动,世界观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常常不与老师配合甚至与老师“对着干”。怎么办?本试图运用“登门槛技术”来解决。章对什么叫“登门槛技术”,怎样运用“登门槛技术”以及运用“登门槛技术”的注意事项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陶志琼 《家长》2009,(4):29-29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好恶、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比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投射效应”。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学校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都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当你关门时若用力过猛,门关起来后反而又会自动弹开了。可如果用力适中,门就可关紧关牢。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门槛效应”。“门槛效应”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切不可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两位大学生访问郊区的家庭主妇。其中一位首先请家庭主妇们将一个小标签贴在窗户上或在一个关于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一个小的、无害的要求。两周后,另一位大学生再次访问这些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这是一个大要求。结果答应了第一项请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没被访问的家庭主妇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登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0.
程丽 《教育文汇》2011,(1):32-32
当一个人在接受了他人的某个要求后,如果他人在这个要求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形成认识上的统一,或者便于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往往会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层递效应”,也称为“进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威宜先严,恩宜后浓”,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转至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句话讲的虽是修身方面的问题,但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同样适用。它提示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学生或集体出现的各种小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在学生将各种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由严转宽,否则极易产生一种“破窗”现象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菜根谭》中有一“句威宜先严,恩宜后浓”的名言。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别人应该从严到宽,如果先宽厚再转至严格,别人就会憎恨你冷酷无情;而恩惠则要从淡转浓,否则别人容易忘掉你的恩惠。这句话讲的虽是修身方面的问题,但放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同样适用,它提示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一开始就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学生或集体身上出现的各种小问题,防患于未然,只有在学生将各种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由严转宽,否则极易产生一种“破窗”现象而引发一系列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他将两辆一模一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不管你是为“秒杀”别人而出手,还是在不经意之中已经被别人的风采秒到,网络之上、现实之中,快速的时代节奏让事物的变更速度出入意料地快。人们的焦虑被无限增加,怕被遗忘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严重。如果你说你从未与“秒杀”遭遇,请恕我不敢相信。即便是圣贤生活在如今这样的“快时代’:也难逃被“秒杀”的命运。当你的感官、心理甚至情感遭遇秒杀,你能否泰然处之?  相似文献   

14.
商业推销上有个登门槛术,向别人推销商品如同登门槛一般,先从小的着手,步步为营,层层紧逼,最后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登门槛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事实上,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技术。笔者不久前刚刚听到这么一个例子。一位老师新接管一个班级,班中有一个号称“老迟”的学生,从进初中以来,人们的记忆中他天天迟到,而且屡教不改。新班主任告诉他,若他一周中有一天不迟到,就在全班表扬他。那位同学咬咬牙关做到了,而班主任  相似文献   

15.
“门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指一个人从接受别人低层次的要求开始,经过引导,逐步达到接受更高层次要求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将总的较高的奋斗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子目标,通过一个一个子目标的实现,来最终实现总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佐证了这一点。该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实现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学生估计到实现目标的概率很高,便会积  相似文献   

16.
段开荣 《成才之路》2009,(22):64-64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师生情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学生要求在群体范围内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门坎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罗与弗雷于1966年在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些心理效应,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如能正确认识并有意识地利用,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育效果。进门槛效应1975年,心理学家 D·H·查尔迪尼做了一个实验:他代替慈善机构进行募捐,对一些人提出募捐时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另一些人则没有说这句话。结果,前者的募捐比后者多两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向一般人提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人  相似文献   

19.
2014年7月,“冰桶挑战赛”风靡美国.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罕见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也就是“渐冻人”筹款.参与者需将一桶冰水淋在自己头上,然后就可点名3个人接受挑战.被邀请者必须在24小时内应战,并上传浇水视频.如果不应战,则需要向ALS协会至少捐款100美元.美国总统奥巴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名人均参与其中.活动产生了非常好的公益效应,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ALS协会已经收到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  相似文献   

20.
云山 《宁夏教育》2005,(3):37-37
人发现“对不起”确实是最难说出口的几个字。一些研究人的焦虑情绪的与心理学家表示,道歉也是有诀窍的。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最好在失言或错误10分钟以后再道歉。但最长不宜超过两天时间。研究道歉时间的人员相信,在表达自己歉意的时产选择上应该有一个最佳时机。他们将这个时刻称之为“道歉成熟期”。道歉太早,别人会认为你在采取防御措施,防止“受害人”对你实施报复;如果太晚,别人又会以为你是事后事追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