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吕氏春秋·察今》)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训“要”为“适应”是对的,但未加注音。有人读为“yao(药)”就错了,“要”应读为“yao(夭)”为什么“要”应读为“yao”而训为“适应”呢?因为“要”是“腰”的本字(要、腰为古今字),如《墨子·兼爱中》:“楚灵王好士细要。”故《康熙字典·西部》:“要,与腰通。”许慎《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腰)自臼之形,从臼。”段玉裁《说文注》:“上象人首,下象人足,中象人要(腰),而自臼持之……人多护其要(腰),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亦遵此说。因为腰在躯干的中部,所以可训为“中”“正”“适中”,王念孙《广  相似文献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3.
《2006,我的夏天》,“我”做主;《高一进行时》,“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夜深千帐灯》下,“我”诉说“我与语文”的故事;《我·生活·语文》中,“我”逐渐明白“语文存在于生活中”;《有咖啡的日子》,“我”回忆独自远赴异国他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感叹《我拿什么来感动自己》;初三的日子,“我”好《想回到过去》;《十六岁,我长大了》,“我”要“用坚强和坚忍书写我的分分秒秒”;《我的故事》,“我”与你分享我过桥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带上我腿脚不方便的外公再次感受国外的风光;《小泉首相,我想对你说》,你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想握住你的手》,伊拉克小男孩祈望和平的降临……“我”是作文永恒的主题,“我”是作文永远的主人。“我”的作文要有“我”,“我”作文中的“我”要有个性、有故事、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用我们的青春和文字,书写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用我们的激情和语言,展现我们诗一般的生活。我们是“90一代”,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别样青春。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吧!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红色经典”,那《糖醋西游》则无疑属“娱乐快餐”。现在,两种书各具“市场”、皆有“粉丝”,我的观点是:《童年》固然要读,但“糖醋”同样也要“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职教法》提出要“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其中“协调发展”是对旧版《职教法》的继承,“统筹推进”是对旧版《职教法》的发展。该条款对于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规模结构、经费结构和各地发展不协调现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当务之急,是要抓住“规模”和“经费”这两个结构性指标“不协调”的问题,一方面,要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统筹推进”的主体责任,做到“不缺位”;另一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依法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激发办学活力“不越位”。  相似文献   

6.
命题者是捧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说明》来出题目的。因此,《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备考的依据,是任教老师的“必修课”。而《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最终是要具体落实到试题中来体现的。那么,我们则要把试题作为《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诠释和解读,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地图”,以试题作为“路标”来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奔向高考胜利的目的地。人们都说,高考题是“指挥棒”。是的,哪有司机驾车上路不看地图,不看路标,不看交警的指挥棒而乱闯;哪有高三教师敢不看《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乱教一…  相似文献   

7.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前提《脉冲与数字电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门功课时,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电子技术基础》和《电路基础》等基础知识,同时,这门课又作为“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程,从中学到的知识将会在未来的“电子”、“计算机”的专业课中用到。那么,作为担任《脉冲与数字电路》的教师来说,要想上好这门课程,除了具备《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基础》这些课程的良好基础外,还要有“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如《电…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指出: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一件小事》正是这种主张的实践和楷模。本文想着重谈谈《一件小事》的艺术特色。 自始至终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不同的态度和思想是《一件小事》最主要的特色。作品一开头就用“国家大事”和“一件小事”对比:“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什么教学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电工实习》教学同样是这样。要提高《电工实习》教学的效果,当然要提高教师“教”的质量,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学”的效果。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我在《电工实习》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仅供同行们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我国《教育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中,也都强调:要提高国民素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实施素  相似文献   

12.
一“兵要”一词最早见著于史籍的是《左传》,闵公二年“偏躬无慝,兵要远灾。”在《三国志·魏·王粲传附陈琳》中亦有:“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这里“兵要”一词是指兵权而言。《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  相似文献   

13.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4.
《康熙字典》前面列有两个韵图,这就是《字母切韵要法》和《等韵切音指南》。赵荫棠说《字母切韵要法》“由《大藏字母切韵要法》而来。”(《等韵源流》275页)据他考证乃是康熙时期的东西。(294)《等韵切音指南》,清人劳乃宣说与元代刘鉴的《切韵指南》“为一家之学”,“大抵两书为正德以后,康熙以前人所作。”(《等韵一得·外篇》)总之这两个图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不过,这两个图所反映的语音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字母切韵要法》偏重于  相似文献   

15.
“足的”,《红楼梦辞典》释为“一直的”,但从《红楼梦》本身及相关文献和方言用例来看,其确切意义当为“非得……不可”;“拾头打滚”中的“拾”,《红楼梦辞典》释为“往地上碰”,据对相关文献和方言的考证,其确切意义当为“用头钻,用头撞”;“尽着”,《红楼梦辞典》释为“总是”,但其在《红楼梦》中还可释为“本来已经……偏又……”;“咱们”、“我们”在《红楼梦》中存在特殊用法,即分别用为“排除式”和“包括式”;“别要”是“不要”连说混音形成“别”之后,在剩余因素尤其是原式的影响下“要”音复原的新旧嫁接形式。  相似文献   

16.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七册第七组教材,由讲读课例《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新型玻璃》,阅读课例《电脑“管家”》,读写例话《写文章要有中心》和《基础训练7》组成。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训练重点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是在上一个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向“论点说”开一炮》(《语文学习》1991年第9期)反驳之反驳,该文作者余同志又在该刊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议论文的心志主题》一文(以下简称“余文”),意在以我国古典文论作为他根本不承认议论文有“论点”与“中心论点”这一事实从而另立“心志主题”说的理论根据。但余文的引述,特别是对《文心雕龙》的《情采》、《序志》、《明诗》、《物色》、《时序》、《附会》、《征圣》、《论说》诸篇的引述,除《论说》是直接与议论文有关的外,其余都是关于一般文章写作的泛论。即使是引述《论说》,也是将揭示议论文真谛的文字隐去,而只引出“心与理会”等几句与议论文关系不大的话且作曲意理解。 要谈“议论文”,就要切切实实谈议论文。要在古典文论里找关于议论文的理论根据,首先要弄清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我国古代文体的分类研究,滥觞于汉魏,弘扬于明代,定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我以“嗟来之食”的典故为材料,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出现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文章。一类主张“不能食嗟来之食”,一类主张“要食嗟来之食”。前者约占80%,以《人生一世,骨气不能无》(后面简称《人》文)为代表;后者约占20%,以《要食嗟来之食》(后面简称《要》文)为代表。《人》文以传统的理解方法,歌颂了高尚的气节和情操,批判了丧失气节,丢弃人格的做法和败类。《要》文在肯定了“这个齐国人的气节是值得称赞的”之后说:“但我认为他的这种做法不尽妥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嗟来之食还是要吃的”。(详见原文)。  相似文献   

20.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