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巩固的。在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国势强盛、声威远震、经济繁荣、文化科技进步的光辉史页,也使我们的民族不断形成、充实许多优良传统。因而,中华民族终能成为不能摧毁、不可战胜的民族,成为同心同德、共创大业、振兴祖国的民族。从古代开始,中国民族融合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迂回的,有各族间的和平交往、自然融合,也有战争、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这些都是毋庸讳言的。值得我们自豪的,倒是我们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一直在发展,这是几个文明古国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绵亘数千年的我国民族融合史,是史学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史学前辈范文澜、翦伯赞诸先生都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提出了极有教益的见解。窃不自揆,想就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抒管见,敬请赐教。  相似文献   

2.
赵翠珍 《历史学习》2005,(11):28-2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次: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课本阅读内容),第三次在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割据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没有中断过。民族融合最基本的途径是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民族之间的交往起了促进作用呢?第一,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无论在大一统时期还是在封建国家的分裂割据时期,都存在着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五爱的启示     
马瑾 《小学生时空》2007,(12):28-29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一直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险和灾难。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总是能从困境和挫败中一次又一次地昂起头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靠的就是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正如鲁迅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浅谈会计的诚信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守信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仍必将成为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会计诚信,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崇尚,一直被人们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丰富宝藏,是我们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优秀教材,对我们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新形势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1.坚持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它与中华民族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我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启蒙和认知教育,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于孩子们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斗争激烈,民族融合又一次达到高峰的时期,此时的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统治者羁縻、怀柔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带有歧视色彩、狭隘的民族政策会激化民族间的矛盾,加剧民族间的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但道路是曲折的。统治者倡导汉化与胡化的民族政策相伴生,其结果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讲到民族关系时,民族融合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几次民族大融合,以及民族融合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式又如何?今天,正确地把握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我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启蒙和认知教育,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于孩子们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史书中记载 ,曾活动于我国土地上的民族有 15 0个左右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民族融合 ,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由5 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远古时代 ,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早期民族 ,这些早期民族其民族特征不稳定 ,后经过不断的发展 ,到秦汉统一中国后 ,各民族的特征逐渐稳固下来 ,其中以华夏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汉民族尤为迅速 ,居住区域广大 ,人口众多 ,民族特征的诸多要素更加稳固鲜明 ,从此 ,汉民族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 ,居于中央 ,其他各民族无论人口数量还是活动范围均小于汉民族…  相似文献   

12.
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围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和明清几个大一统时期,尤其是两宋以后,我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分裂局面。同时,在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中,总是伴随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一、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没有继承的民族,是一个即将没落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历史,只有继承的民族才能发展。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浩瀚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文言文知  相似文献   

14.
童姗 《华章》2012,(25)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本文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标导学】本专题有两条学习主线: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久必合与多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其间虽然出现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但也出现了秦朝、两汉、隋唐、元朝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20日,东方又一颗明珠———澳门,即将回归祖国,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我们伟大的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大风大浪和兴衰变化而一直稳固地凝聚在一起,一直保持着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除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多方面的原因之外,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凝聚力和向力心力起了很大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多元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不断地与周围的民族相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民族融合中,语言的融合与各民族语言的传承同时存在,于是中介语的形成成为语言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8.
百善孝为先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这种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不断,并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孝顺父母的典范,他们的事迹至今流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我国的历史纪载连绵不绝,为世界所仅见,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浩如烟海的史籍,虽然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优良的文化传统支撑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生生不息。特别是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德性与力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生机与活力的道德传统,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传统的道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同时,各种西方思潮也源源涌人,不断地冲击着古老的华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