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命中率”谷盛明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媒介见之于社会,是以被传媒采用为前提和条件的,但稿件的“采用率”不能和新闻报道的“命中率”混为一谈。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被采用了,可它只是一种充斥版面的平庸之作,其社会效果是不能与优秀的新闻作品相比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酱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每天收到的快讯稿件,少则十多篇、多则二三十篇,通常每天只能选用七至十篇,多数来稿不能被采用。这些稿件未被采用的原因有哪些呢?经过初步的分析,大致有三条。第一,发稿的盲目性较大,不注意稿件的新闻价值。有的通讯员常常将一些琐碎的、无多大新闻价值的事写成“快讯”发给报社,以为“乱箭齐发,必有一中”。其实,这种稿件很少被采用。有的通讯员则不然,他们懂得估量快讯的新闻价值,能选择有价值,有新意的内容写稿,稿件的采用率自然就高一些。  相似文献   

5.
仲志远 《青年记者》2008,(10):15-17
草极新闻来自于民间。一般-来说,多半都是来自于媒体机构专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各个阶层,牵涉面相当广阔,但实际上也不能完全排除记者群体,因为记者的社会接触面毕竟要比一般人更为深广。谁都知道,记者的稿件会因为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禁忌而被删改或“枪毙”,官方渠道不能发表的稿件换之以另一种面目——草根新闻——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6.
编辑每天接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少量的稍作加工修改就可发表,绝大多数质量较差,被枪毙打入冷宫。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从整体看是堆“沙子”,不好采用。但是,有的稿件在全篇“沙子”中深埋着“金子”——或是含有一部分可用内容,或是提供了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只要精心把这样的稿件挑出来,对其大动手术,把“沙子”与“金子”分开,让“金子”发出光,就能把这部分判了死刑的稿件抢救  相似文献   

7.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8.
法制新闻是以法律生活为题材的新闻。法制新闻首先要性“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报道的事实要合法,宣传法律要正确。有这样一则稿件,讲的是某县今年在选举人民代表时,连监狱里的全体罪犯都参加了投票选举。稿件意在颂扬该县充分发扬民主,搞好选举活动。但该搞的内容不合法。法律明确规定,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是有选举权的,那么“全体罪犯”,就是包括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他们也参加选举,岂不是严重违法吗?二是运用的词语必须符合法律规范,不能随意解释法律条文。如不能把还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各级新闻学会或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奖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新闻学术水平 ,获奖者既有资深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也有爱好新闻采写的业余通讯员。有相当部分通讯员认为自己“居然”有作品评上新闻奖 ,全是运气好。显然 ,很有必要端正我们的新闻“质量”观。可以说 ,新闻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影响力大小 ,是和作者、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技艺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把多出新闻精品作为追求目标 ,贯穿到平常的学习与采写实践的全过程。作为党报党刊的通讯员 ,之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的被采用 ,还在于一篇好稿代表着咱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0.
胡新刚 《军事记者》2001,(12):17-18
面对摆放的3篇新闻稿件:两篇通讯,一篇消息——为与初学新闻的同志共同探讨写稿应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从半年来特意留下来的一大捆稿件中随意抽出来的。这些都是“欲编不能。欲罢不忍”的稿件。所谓“欲编不能”,就是这些稿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主题不明,或交待不清,或不合情理,或不合逻辑等等;所谓“欲罢不忍”,就是这些稿件又有可取之处,或问题抓得准,或事迹突出,或角度新颖等等。有的稿件如果作稍微注意一下,动动脑筋,就完全可以见报,甚至刊登在重要位置上,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不能见报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基层报道人员。在汉中市褒河区从事报道工作。本来,作为一个基层新闻报道人员,由于平时活动的范围小,值得报道的事情少,写出的稿件,很难被大的新闻单位采用。可是,由于我注意平时收集社会新闻,不仅市级新闻单位采用了我写的不少稿件,而且有的也被地区以上乃至全国报刊和广播、电视台采用。今年一至三月以各单位用篇数统计,市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三十一篇,地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四十一篇,省以上新闻单位六篇。其中社会新闻约占总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地区以上、尤其是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社会新闻几乎占用稿一半多。  相似文献   

12.
新闻干事、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稿,其目的总是想能够被新闻单位所采用,而有的同志写稿10篇,只能被新闻单位采用一两篇,这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使写作热情下降,甚至从此“休笔”。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我看除了写作水平之外,重要的是“选题”要选准。所谓‘选题”要选准,即在某一时段,新闻单位急需哪一类稿件,我们搞新闻的,就能及时提供哪一类稿件。在我看来,选题要“选准”,主要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同时注意要学会‘四看”,可以避免“盲目下笔”。“四看”之后定选题,稿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时而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现在是信息社会,新闻强调“快”,记者和通讯员得做快手,学会抢新闻,蹲下去采访已不适应形势了。少数同志因而作风开始飘起来了,往往把没有成熟的“果实”提前采摘了,把还不饱满的“螃蟹”捞起来吃了。结果呢?好多稿件的社会效果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稿件不被刊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虽然是新闻但编辑看走了眼;有的不是新闻;有的虽然有点儿新闻性,写作水平太差;有的具备新闻性、写作也还可以,但不合时宜;有的完全可以发表,可惜版面有限挤了下来……于是,有些稿件就“死”了。已经“死”了的稿件,还能不能复“生”呢?能!只要有相应的机遇,只要有编排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的。这些年来,采写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率一年比一年高,1992年有110多篇被地区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刊用。一个基层通讯员。为什么有这多么的稿件能被采用呢?这除了同志们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新”字,围绕“新”字作文章的结果。抓住“新生”“新生”,是指第一次出现的事物。能抓住这一点,及时报道出去,采及率就高。  相似文献   

16.
在云阳县普安乡活跃着一批农村“土记者”。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和闲暇时间广泛搜集新闻素材.及时向重庆市内外广播电台和各类报刊杂志投稿。10多年不曾间断.先后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采用.其中去年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的新闻稿件就达80余篇.用稿率达60%。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18.
他没有大专文凭,也没有上过高中,身上只装一张《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工人,前年五月以来,被《中国煤炭报》和省市报刊、广播电台采用新闻稿件332篇。去年,他先后被评为市、局模范通讯员,又荣获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模范通讯员”称号。他叫崔建民,今年29岁,是河南焦作矿务局李封矿工人。小伙子由于爱写爱画、工作积极,1983年被矿宣传科挑选为通讯员。从此,他开始为新闻单位采写稿件。开始,由于写作  相似文献   

19.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20.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