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挫折的礼物     
有个博学的人遇见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的人,为什么您不给我成名的机会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那个人于是便开始苦练钢琴,但是,他虽然弹得一手好琴,却还是没有出名。他又去问上帝:"我已经精通了钢琴,为什么您  相似文献   

2.
杨教授,您从事词学研究已经有20余年了。在这20多年里,您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海内外词学界都有一定影响。您是如何走上词学研究之路的?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的人,为什么您不给我成名的机会呢?"  相似文献   

4.
<正>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之士,为什么你不给我成名的机会?"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不够深入,所以你用什么去成名呢?"那个人听后便开始苦练钢琴,后来虽然弹得一手好琴却还是没有出名。他又去问上帝:"上帝啊!我已经精通钢琴,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机会让我出名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先生:您好!此次给您写信,是在很久的沉思之后。有的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有的人问:语文,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您?而我想说:其实,我一直对您怀着喜爱和敬意。您有清风明月般的清丽词句,您有耐人寻味的真知灼见。上下五千年,哪个朝代没有留下您的芳踪?古今中外,您又使多少人成家成名!您提纯了真善美,您融合了大智慧。没有您,大千世界一定黯然失色,步履维艰。您如北斗,似芝兰,惊天地,泣鬼神;那光耀,那清香,那风骨,那气派,叫人好不神往!但悲哀的是,语文先生,您知道吗?在中学校园里您似乎并不得宠。清晨的校园虽然听得见您的声音,却多半是僵硬…  相似文献   

6.
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 ,有一种奇特的语词现象 ,即双音节的动词 ,如“盘算”倒置成名词“算盘”。这种语言现象虽为数不多 ,但值得探讨。究其结构模式 ,大约有四 :一、并列式动词倒置成一般名词。例如 :1.带领 领带 :由“带”和“领”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带领”(在前头使后面的人跟随着 )” ,倒置成名词“领带 (计算数目的用具 )”。2 .巴结 结巴 :由“巴”和“结”两个表动作的词素合成的动词“巴结 (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 ,倒置成名词“结巴 (说话口吃的人 )”。3.师法 法师 :由“师”和“法”两个表动作意义的词素合成的动…  相似文献   

7.
苏童说:“我是在五六岁时,揭开家里的水缸而走近文学的,那令我想到‘蚌壳里的仙女’的神话传说,让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无限想象。”我们可能不会想到,苏童——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名字,他文学之旅的第一步充满了如此的童趣和温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听听关于文学、关于创作……他会告诉我们什么。语文世界:我们知道,在写作上,您是年少成名,1983年,您在20岁时投入小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现在您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对于如此顺利的文学之路,您是如何看待的呢?苏童:关于年少成名,在我就是所谓浪得虚名而已。对待这些我…  相似文献   

8.
陈碧蓝 《家长》2010,(2):95-95
爸爸,您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气和勤奋,您在很多刊物上发表小说,如今您已经是本地知名的作家。爸爸,您也是一个慈爱的人,为了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您给我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全身心地培养我。可是,爸爸,您却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吸烟。  相似文献   

9.
挫折的礼物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了上帝。他生气地问:“我是一个博学的人,为什么你不给我机会让我成名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那个人听完上帝的话后便苦练钢琴,虽然弹得一手好钢琴却还是没有出名。他又去问上帝:“上帝啊!我已经精通了钢琴,为什么您还不给我好的机会让我出名呢?”上帝摇摇头说:“并不是我不给你机会,而是你抓不住机会。第一次我暗中帮助你去参加钢琴比赛,你缺乏信心,第二次缺乏勇气,又怎么能怪我呢?”那人听完上帝的话,便又苦练数年,建立了自信心,并且鼓足了勇气去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0.
您,是那盏灯     
<正>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界的梅兰芳",我却要说,您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中那盏最亮的灯。美国诗人狄金森说:诗人,只把灯点亮/他们自己/却走掉/灯芯,凭人们去挑/如同生命的照耀。是的,您就是那位诗人,那个灯芯,您用自己的一生照亮了教育的天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是您一生的梦想,也是您后来的墓志铭。小学课堂里的讲台是您生命的舞台。您痴迷于讲台,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那一片天地。早在几十年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浏览、写话三  相似文献   

11.
万能的复信     
《科学启蒙》2013,(6):56-56
弗兰西斯。克里克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成名后,每天有大量的人来访和来信,使他应接不暇,无法工作。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设计印制了一种“万能的复信”,信上说:“克里克博士对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赴宴作讲演,参加会议,赠送相片,充当证人,担任主席,为您治病,为您的事业效劳,充当编辑,接受采访,阅读您的文稿,写一本书,发表广播讲话,作一次报告,接受名誉地位,在电视中露面……”  相似文献   

12.
正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去理解人们如何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人吃惊的是,我们的梦想常常只是梦。我在这里要讲的就是五个如何毁灭梦想的办法。第一:相信一夜成名。你肯定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技术男开发了一个移动应用并迅速转卖赚了很多钱。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是很可能是不完整的。如果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个人在之前已经开发了30个应用,他有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历,他研究这个领域已经20年了。这很有意思,一夜成名总  相似文献   

13.
张若兰(以下简称“张”):刘老师,您好。您在词学研究上的成就可谓有目共睹,人所景仰。请问,您当初是怎样走上这条词学研究之路的呢? 刘扬忠(以下简称“刘”):我之所以能走上宋词研究和词学研究这条道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自小的家庭教育和特殊的求学经历使我爱上了古典诗词,另一个就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我的导师吴世昌先生对我的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4.
甲(外国留学生)老师,您好!乙(中国老师)你好!甲老师,我来中国学习汉语,已经好几年了,可对“东西”这个词我还是搞不清楚。请老师您再详细讲一讲。乙好。汉语中“东西”这个词,一般是用来代指事物的,凡具体的与抽象的事物都可以称为东西。譬如我桌上摆的书本、墨水、钢笔可统称为东西。汉语中“东西”这个词,有时也可以用来指人……甲啊,老师,“东西”这个词原来这么简单呀!我知道了。乙啊?!你这就知道了?那我来考考你!甲行呀,您出题吧。乙什么是东西?甲这桌子是东西,这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您也是东西。乙哎……(忙制止)不对,不对,学生可不…  相似文献   

15.
记:近10年来,您与您的同仁一直不遗余力地在世界许多有华人生活的地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听说目前台湾已有100万小朋友在接受这种教育,中国内地各省市也有300万小朋友在“读经”,请谈谈您推广这项活动的初衷,以及它的意义,好吗?王:要振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是有真理在其中的。因此,纵使我是美国人,也愿意振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也要尊重中国文化。而现在,很多国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一个人打开经史子集,不能读原文,还要靠翻译,这个人就不可能深度地了解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从前一词在俄语中使用极广,苏联解体后,却用得越来越少,那么对不认识的人怎样打招呼呢?现在使用例如:(男人,您下一站下不下?)(女人,您掉了报纸!)当今很难听到,与此词有关的一些词汇,如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在我国,法律一词已经使用了上千年,但是大学法律专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人们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高中学生,请您做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8.
得到挫折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了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人,为什么你不给我机会让我成名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那个人听完上帝的话后便苦练钢琴,虽然弹得一手好钢琴,却还是没有出名。他又去问上帝:上帝啊!我已经精通了钢琴,为什么您还不给我好的机会让我出名呢?”上帝摇摇头说:“并不是我不给你机会,而是你抓不住机会。第一次我暗中帮你让你去参加钢琴比赛,你缺乏信心;第二次缺乏勇气,又怎么怪我呢?”那人听完上帝的话,便又苦练数年,建立了自信心,并且鼓足了勇气去比赛。他…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熟人在您家门口喊您:“××快出来!”您答应人家时会怎么说?大概要说:“这就来!”或“来啦来啦!”之类的话。您在电话里答应亲友愿从您所在的甲地到亲友所在的乙地,通常恐怕也是说:“我马上就来!”或“我某某号过来!”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不合逻辑的,按理应该说“这就去!”或“去啦去啦!”或“我某某号过去!”因为“来”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而“去”是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见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然而要改掉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却也很难,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或已认可或已…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名小有名师气的青年画家。二十几岁就已经举办了几次画展,在圈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他原本以为成名的路途就此打开,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画作投入了艺术市场后,除了最初有朋友买了几幅作为捧场,便再鲜有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