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外养蚕     
一个问題 养蚕繅絲,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在江苏、浙江等省的主要养蚕区,蚕桑生产的收益仅次于水稻。当江南春暖花开,蚕农們就忙着养蚕了。采桑养蚕是一个細致的劳动。蚕的生长发育很快,只不过20几天,它的体长就增加了27—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家禽养殖已成为广大农民的主要副业,特别是肉鸡、小笨鸡的饲养。投入成本少,见效快,养殖技术简单易学,使农闲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使农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顾名思义,是一种吃蓖麻叶子的蚕。原产印度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它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和我们所熟悉的桑蚕一样。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蓖麻蚕是多化性的,在气候适宜,饲料充分的情况下一年到头能累代繁殖不停。而家蚕大都是一化或二化性,它的卵在冬天是休眠的。蓖麻蚕原是野生的。在原产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有常绿不雕的蓖麻树。农民不用付出多大劳动,就可直接从树上取茧,纺丝织绸,制成衣裳,其质地坚牢耐穿,又很美观。印度民间俗习,常以这种衣服作为传家的宝衣,由祖辈传给子孙;并流传有句古话:“蓖麻蚕是贫民的至宝。”  相似文献   

4.
三种蚕絲养蚕繅絲是我国发明的,我国蚕絲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的蚕絲主要有桑蚕絲、柞蚕絲和蓖麻蚕絲。桑蚕絲起源于黄河流域,到晋朝末年由于文化南移而随着傳到长江流域江苏、浙江等省。現在的主要产地有浙江、四川、江苏、广东、山东、新疆等省。柞蚕絲是我国有名的特产,产量占世界第一位。柞蚕是一种野蚕,因为它放养在柞树林中,以柞树叶为飼料而得名。柞蚕的放养以山东萊州为最早,元朝以后柞蚕事业便逐漸遍布全国十六省,現在的主要产区是辽宁,其次为山东、河南。我国柞林資源丰富,放养柞蚕也不誤农时,是大可发展的养蚕业。蓖麻蚕是解放后由国外引种驯化培育的一种蚕,它以蓖麻叶、木薯叶、臭椿叶为飼料,近几年已在广东、广西利用木薯叶飼养,并大量推广,成为一項新兴的蚕业。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充分挖掘农村优势,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将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于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们开展了养蚕活动,通过养蚕活动来推动家园共育,增加幼儿对自然界的认知,增强幼儿的探索操作能力、责任心及提升幼儿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的绢丝昆虫。它虽叫蓖麻蚕,其实臭椿、蒲公英,莴苣等多种植物叶子它都吃。我国南方的木薯叶也是蓖麻蚕的好饲料。因此,蓖麻蚕又叫木薯蚕。在广东泗水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民歌哩:泗水姑娘多新衫,上穿花红下穿蓝。不是姑娘家底厚,只因养了木薯蚕。蓖麻蚕越冬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胡继敏 《中国科技纵横》2010,(19):225-225,289
农村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源,而农村饮水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这对于我国农村建设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因而,维护农村饮水的安全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计划来改善农村工程的规模与水平,积极开展相应的供水工程建设。实施有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这对于农民健康、农村经济、农村稳定都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主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经验作总结。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我们的工作之所以有成绩,总的来说就是两条:一条是靠实事求是,一条是靠群众路线。我今天所以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关系到正确对待农民,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是过去20年我们在领导农村改革的实践中获得的根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农村宅基地发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项工作是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对国内有限的耕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保护,更是农民根本利益的基本保障。所以,加强做好农村宅基地发证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应该引起我国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宅基地发证工作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论述,同时总结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在滇红之乡、雅琅河畔,有个出了名的致富能手,他就是凤庆县郭大寨乡邦贵村大岭岗小组组长赵世荣。他及时抓住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依靠种桑养蚕发展特种养殖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成为当地一名实实在在懂得养蚕技术的明白人.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他以"一个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的创业精神,为村民找到了一条  相似文献   

11.
平常我们一提到开发国家资源,所想到的总是煤、铁、石油等东西,可是风力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也应当有它的地位。还在很早的时候,我国劳动人民就很善于利用风力。帆船的发明,就是一个例子。根据刘仙洲先生的研究:帆船是在1700多年前发明的,排水风车在300多年以前已有记载、另外还有一种立帆式排海水的风轮,在我国沿海产盐地区使用很多。风车是将风力作更广泛的利用的一种工具。人们可以利用风车来排水、磨粉、灌溉、打谷,作为一些简单的手工业或农村副业的动力,及发电等。在我国到处都是可以利用风力的。尤其在沿海,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在西南的高原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70%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其现状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文章讨论了农民素质提高缓慢的现状和主要原因,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及如何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出了改进想法。  相似文献   

13.
正"桑林祷雨"是约公元前1695年起就被广为流传的故事,昭显了我们祖先早就视桑树为"神仙树"、"生命之树"和一种信仰之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很多与桑树有关的诗篇,美哉桑树3000年!桑与蚕,根植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路径上,悠悠5000年。在这数千年栽桑养蚕过程中,怎能缺少桑树病虫害的防治?追忆许多史卷和农书,其中不少防治方法至今还在生产中得以传承发展。20世纪初叶,浙江大学教授祝汝佐研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村用能紧张状况,调整农村用能结构,保护森林,改善生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是我们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本文就促进我国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谈几点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我高中毕业回乡当农民,之后一直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参加工作至今40多个年头,亲历了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巨大变化,退休后加入了江西省德兴市老科协。作为一名老科协会员,我经常进学校,教育中小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告诉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是太有可为的。进社区,宣讲"三农"政策,让人们了解农业、知道农村、理解农民。进农村,出黑板报,编印农业气象、管理、病虫害防治简报;宣传水稻、蔬菜栽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余月 《预测》1983,(Z2)
农村是我国最广阔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的农民,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后,农业生产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为农民提供经济信息,加强农村的市场预测与经济情报工作,就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缺乏市场预测与经济情报给农民带来很大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农村百业俱兴,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扩大,商品性生产大大增加,许多农副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我国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协以及地方科协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多年来致力于农村科普,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8.
白阳  李延龄 《科技风》2014,(24):204-20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在我国成为了一个难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提高了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才能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在我国目前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致使农民工就业偏低、就业收入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培训,才能让广大农民尽快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是重中之重。畜牧业是连结种植业和加工业的轴心,它促进种植业、饲料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稳定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21世纪的畜牧业已由农村副业转变为农村支柱产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四川省2001年的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以上,起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冬季积肥     
合理增施肥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办法。要想多施肥,首先就得多积肥,尤其是多积农家肥料。冬季是积肥的好时候,我们必须组织群众,广泛地开辟肥源,积极地寻找肥源,为今年的农业大丰收创造有利的条件。农村中的肥源,除了一些杂肥之外,主要就是有机肥料。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是利用有机肥料给庄稼施肥,并在几千年中用它维持和提高了我国土壤的肥力。我国的土地,耕种利用了数千年之久,而土壤肥力没有减退,就是能重视和充分地利用有机肥料的结果。农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