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当我们登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一双双清澈、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们不能不同自己:应浚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学生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关系着每个孩子一生的生活,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曾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当课堂改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浪潮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教师,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呢?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相似文献   

3.
贺春华 《教育现代化》2006,(10):104-104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线教师,每当我们登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一双双纯真、探求的眼睛,我们不能不问自己: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学生一份什么样的教育?因为这关系着每个孩子的一生,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袁喆 《家庭教育指导》2003,(1):26-26,25
教师和家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被要求负起一个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渴望和兴趣。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标签效应”经常无要求地赞扬孩子,使他具有自尊,变得自信,并提供一切机会,挖掘、开发他的潜能。对待孩子的缺点和困难,我们不应过分敏感,  相似文献   

5.
"学生幸福指数"、"学生幸福感"成为今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今天的孩子幸福吗?孩子,你感到幸福吗?孩子,怎样才能提高你的幸福感?我们的话题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忧虑和思考中展开。我们说,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学生不受他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生活欢乐,在任何时候他都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教育的责任在哪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并维护孩子享受欢乐和幸福的权利;教师的义务在哪里?教师的义务就在于帮助孩子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担忧成为实实在在的促进孩子幸福成长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倾情付出和实践努力!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住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告诉教师:在不同观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明白无误地警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氛围中生活。  相似文献   

8.
教育,不能忽视细节。教师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关注孩子,关注他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关注他们心灵的每一声呢喃细语,关注他们每一个细小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陆金妹 《山东教育》2003,(23):30-31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对当前幼教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讲,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在做游戏,不管是生活也好,游戏也好,孩子由此打下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在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是在以班为单位的集体中实现的,班级的氛围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我们努力建设新型的幼儿园班集体,在幼儿园班集体的标准化、个性化建设过程中,端正教师的教育理念,形成家园一致的教育,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常听有些父母对人这样夸自己的孩子:“我们家孩子很乖。”或“我们家孩子不爱玩,光爱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话。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也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老师最喜欢听话的小朋友了。”从这些不经意的话语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好孩子的标准:听话、顺从、聪明、好学,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毫无疑义地套用这种固定的标准来给孩子贴标签,很少有人会考虑到,从成人角度制定的这种评价指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否在某些方面阻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一、“好孩子”容易形成性格偏差我们的教育在学术上和…  相似文献   

11.
学校中儿童的日益多样化,使得教师教育必须帮助新教师理解如何与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打交道。教师不能想当然地假设每一个孩子都有相似的经历和体验,而要对学生的差异性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文化的敏感。多元文化教育更大的使命,是要确保教育实践的公平性,履行教育助推社会公正的使命。因此,为社会公正培养"文化敏感型教师",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议题。文化敏感型教师尽最大努力确保所有学生学业成功,帮助学生发展批判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改变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文化敏感型教师的概念使我们超越了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肤浅定义,将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指向这样的方向:教育是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获得的权利。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并非是让学生了解某个或某些少数民族那么简单,而是要培养师范生对个体差异性进行持续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赏识孩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让教师生活更快乐,孩子成长更健康 记者:我们看到,徐州教育局非常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姜兵 《学苑教育》2012,(17):27-2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倾听就是对话的前提。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要拥有一颗童心,保持教育的敏感,兼听多思,这样才能和孩子展开生命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言     
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是教师在课堂里的一举一动,是教师对学生们所采取的态度。———加里宁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教师的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的过程好比一个化学反应过程。教师不仅是这个程的设计者、控制…  相似文献   

16.
高建红 《考试周刊》2011,(63):236-237
教育无处不在。在孩子“状告”老师的生活案例中.老师敏锐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师幼积极互动。共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层层深入、循循善诱,促进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小小生活案例,教师用心教育:关注生活细节和把握教育契机,注重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统一。小小生活案例.教师提升理念:用心倾听是教师发现教育契机的前提.融于生活是培养幼儿社会行为的关键,积极互动是师幼共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小生活案例,处处渗透着新纲要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了小案例大价值的案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热爱孩子是教师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而一个教师真正的爱并不是在于能热爱那些漂亮、活泼、可爱的幼儿,更在于爱那些能力一般、长相平平的幼儿。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孩子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师。”是的,作为一个教师,在全身心投入幼教工作的同时,也应对幼儿教育倾入满腔的爱.每个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生活起居无不时时萦绕在我们心头.幼儿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老师的爱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那么.在幼教工作中,怎样热爱幼儿呢?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缺点,有些缺点却是相当可爱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师都能够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二是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中自觉地去发现学生身上“可爱的缺点”,找到良好的教育方法;三是使教师能够正确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孩子的缺点.解放一批被冤枉的孩子,使他们能抬起头来充满信心地生活。究竟什么是“可爱的缺点”呢?简单地说,就是动机是好的,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对于孩子身上“可爱的缺点”.要以冷静的头脑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1.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如孩子在课堂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教师所讲的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教育现象学认为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孩子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更为重要,孩子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的东西、真正受到的影响也许更富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成课程最近在幼教界非常受关注。多数老师是在“项目活动”过程中接触到“生成课程”这个概念的。实际上,我们中国的幼儿教师对生成课程的思想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比如,我们常说: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要随时关注生活、关注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这其实就是生成课程的思想。也有不少老师曾经把这种思想变成实际行动,比如配合当时的社会主题(如抗洪救灾、申办奥运等)组织幼儿开展相应活动等,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地把这种想法和做法上升为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模式。现在,随着对瑞吉欧教育,尤其是它所采用的项目活动的介绍。生成课程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