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声乐演唱的技术阶段还是艺术训练阶段,通感思维的运用都能调动歌唱者乐思,从而激发其想象,扩展经验,挖掘情感。而打通各种感觉来实现歌唱中的通感思维,则需要更多的感悟和体验来激发。  相似文献   

3.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4.
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发表了钱锺书先生的《通感》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钱先生以为通感“这种描写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辞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甚至认为“亚里斯多德虽然在心理学里提到通感,而在《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这不能不说是那位系统周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5.
通感与口语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甲感觉比喻乙感觉,语言学术语就叫感觉挪移。  相似文献   

6.
通感与疑问     
少年,是天赐的写诗的黄金时代,因为春风吻香的花瓣、蝶翅扇起的清风、蛙声喊出的月光……都是我们不竭的灵感,都能让我们的诗情汩汩流出。那么,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从儿童诗写起吧,从而迈出写诗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
通感与比喻     
就通感的称名而言,可谓众口不一,或通感、通觉、移觉,或特殊比喻、转喻。仅此可见,通感与比喻有较大的相以之处,甚至相互裹绞,难以辨识。近十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参对通感闪烁其辞,欲言又止,足可说明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感     
《考试》2014,(12):35-35
<正>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即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分为听声类形和听声类声两种。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就是听声类形。例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嵇康《琴赋》)琴声有时  相似文献   

9.
就通感词和通感辞格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给二者进行定义,解决了通感辞格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优秀诗歌作品为例,从写作主体的审美表达和阅读受体的鉴赏、领悟方面,论述通感手法在诗歌艺术中的运用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感,即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尤其在诗歌的创作中最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人的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感觉互相沟通起来,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通联起来塑造形象。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这种感觉的交互迁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在通感的作用下,文学家或诗人,可以在更大的形象空间驰骋,并将语词不能直接状述的事物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论通感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年来争议颇多,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定论,以至于在许多讲解修辞的著作中都没有单独讲述。但是,通感的存在却是客观的。本文拟从什么是通感、通感的基本类型、通感的特征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4.
鲁彦的名篇《听潮》以其描绘声音的优美、多变而历久不衰。它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将海潮声音的变化通过优美的语言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来 ,使即便没有到过海边听过海浪的人阅读文章也能深切地感受大海之美。“……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是晨雾那样温柔 ;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 ;低低地 ,轻轻地 ,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零在水上。……”我为这优美的语言感动着 ,为这优美的语言塑造的声音形象感动着。我吟诵着 ,也要求同学们吟诵着 ,并且调动各种感官去体会品味。忽然有同学提问 :“像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  相似文献   

15.
<正> “通感”,是一个文艺心理学术语。其意思是“感觉互通”或“感觉挪移”。人的认识过程是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当光线、声响、气味、温度、重量和质地分别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的时候,感官神经便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迅速传递给大脑皮层,于是我们便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重觉和动觉(即肌肉觉)。每一种感免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数种感觉的统一整合(非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16.
通感漫说     
通感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和修辞格。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能找到许多例证,不过前人只是有所感觉而没有概括出来。一九六二年一月,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通感》(见《旧文四篇》),在近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个理论。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每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城  相似文献   

17.
浅谈通感     
王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308+310-308,310
英语的Synaesthesia(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常见于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它的运用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本文通过对Synaesthesia的定义、生成基础及应用对比的分析,以求对Synaesthesia这种英语修辞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通感赏析     
通感是英汉语言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指形容词的修饰对象发生转移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它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简练,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过呈现和分析中英文通感用例,辨析通感和移就两种修辞格异同和解构通感语法结构形式,以求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6,(9):30-31
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尝试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以绘画与器乐曲结合、绘画与歌曲结合为内容,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再造,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浅谈通感     
文学作品以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而发生感染力量.形象愈逼真、愈鲜明、愈丰满,它的感染力量也愈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古今传诵的名句,“绿”字之所以比“到”、“过”等字好.就是因为“绿”,字除了使人感到春风骀荡和煦之外.还使人看到鲜艳的颜色,一片嫩绿,耀人眼目.“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之所以胜于“推”字,也是因为它不仅使人看到幽居门前,明月之下,携杖而来的身影,而且在寂静的夜中,听到了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声音,响彻郊野,是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