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科学的方法,广泛占有古文字材料,不囿于许慎的“六书”框架,对古文字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可以发现传统会意字理论在名称、构件、分类、外延以及文化衍射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疑点和漫混之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课文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句的注释是“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教参译文也是“(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笔者对此注释和译文颇有异议。 一、注释和译文与该旬的下文意思相悖。 课文“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中,充当主语的无疑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都是对主语“一肌一容”进行陈述的。“肌和容”如果是指宫女的“肌肤、姿容”,虽能和“尽态极妍”相搭配,译为“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  相似文献   

3.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所记载晋国铸刑鼎事件,"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中"一鼓铁"一语不易理解,而历代注家又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解释。"鼓"字或以"鼓铸"解,或释为量名、衡名,另有改"一鼓铁"为"一鼓钟"者。从考古发现上看,铸刑鼎所在的春秋晚期,铁器应用并不广泛,以铁铸鼎或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综合多方资料,释"鼓"为鼓铸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旟”鼎     
洋洋兔 《少年月刊》2023,(Z1):68-69
<正>·年代:西周康王时期·发现时间:1072年·发现地点:陕西省眉县杨家村"旟"(yu)鼎传承了商代的圆鼎风格,厚重庄严。铭文不多,却体现了西周后宫女性的权力和威严。“旟”鼎是一个叫旟的贵族,为了纪念王姜新赐给自己的土地而制作的。在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王姜的记载,我们根据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才知道王姜是西周第三位王一—周康王的王后。  相似文献   

5.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再到铁鼎前后绵延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鼎最初的用途是做烹煮器具,直到春秋时期,贵族还用鼎来烹煮食物。在鼎里放上食物,底下架上碳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享用。夏铸九鼎之  相似文献   

6.
1986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河南师大学报》、《南充师范学院学报》、《湖州师专学报·茅盾研究增刊》、《绍兴师专学报》、《徽州师专学报》先后披载茅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的“佚文”数十篇。辑注者是一位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茅盾研究工作者。全国唯一的一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还在“学术动态”栏内作了介绍,可见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高瞻远瞩"是一个常用成语.但在多部成语词典中,对"高瞻"、"远瞩"的释义存在差异,从而对整个成语的释义产生了影响.根据意义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站得高,看得远.第二类:站在高处望,向远方注视.第三类:看得高远.究竟应该怎样释义,本文拟从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语法结构及语义发展等方面探讨"高瞻"、"远瞩"和"高瞻远瞩"应有的释义.  相似文献   

8.
<正>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几句。对句中的绝巘,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上)都注为极高的山峰。《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解释,至少在这个语言环境中不合常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极高的山峰上多生怪柏是不可能的。常识告诉我们,极高的山峰上,即使有松柏,也大多是正  相似文献   

9.
说“鼎”     
去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九所大学联合召开庆祝大会,江苏省人民政府给九所大学各赠送一尊青铜鼎。当时的省委书记回良玉的讲话妙语连珠,句句不离“鼎”字。他说:“给学校送鼎,一是希望几所大学在新的百年问鼎科学高  相似文献   

10.
同形替代法作为识别、确定复音词语语素的一种重要方法,最早由陆志韦提出,目前被现代汉语教材及词汇学论著广泛论及和采用。但它们对用替代法确定语素的过程存在着表述上的分歧。将两种表述归纳为两个公式:公式1和公式2,分别代表黄廖本《现代汉语》和杨锡彭《汉语语素论》对替代法所持的主要观点,发现在处理"蜡烛""蝴蝶""豇豆"等不同类型的复音词语时,前者的操作环节及结果存在着与语言事实不一致的偏差,而后者的表述要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对“家”的释义有两处不妥:1.把“科学家”的“家”一处释作词根,一处释作词缀,前后处理不一致。2.把“秋生家、老三家”的“家”释作后缀。  相似文献   

12.
金代设有"国师"几乎是学界共识。究其根源,既有《大金国志》的影响,也有圆通广善那样"国师"实例的佐证。然而《大金国志》本身就被指伪书,《大金国志·浮图》关于"国师"的记载更与金代佛教政策相悖,金元史料所记"国师"实例也存在诸多疑点。因此,金代是否设有"国师",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句中之“疑”,其音其义,所见注本、教材或赏析文章,都释曰“怀疑”之“疑”,几成定论。笔者细玩,不无疑窦,兹献于后,求教专家。 诗以题观,当是身处异地的诗人在一个不眠之夜的即兴之作。既然首句明明白白写道“床前”的景象是“明月光”,为什么又转而怀疑是“地上霜”呢?这样岂  相似文献   

14.
王峰 《中学教育》2007,(2):19-20
许多民族都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中华民族自然也一股脑地往头上戴“善良、勇敢、勤劳、智慧、伟大”等桂冠。犹太人、日耳曼人何尝不是自视甚高!基督教诞生初期,受犹太教影响很深,犹太教认为上帝只降恩于犹太人,犹太人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么一个优秀到“上帝唯一选民”地步的民族,当初肯定没想到,若干世纪之后竟然被希特勒那帮种族主义者鄙夷地判为应从肉体上消灭的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的辞典里,犹太人已被上帝一脚踢开了,他们所属的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日耳曼民族才是不折不扣百分之二百五的上帝的选民呢。  相似文献   

15.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16.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7.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图书馆界为丰富完善图书馆学,在图书馆学下又分出了数十个子学科,其中有些子学科缺乏科学性,者认为,“民族图书馆学”因其基本定义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当做是少数民族图书馆,而且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工作规律,业务管理和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等方面与一般图书馆没有太大的差异,虽然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但仍不足以形成一门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同意唐建《修辞同义词探略》(发表于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的观点。认为将“修辞形式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称作“修辞同义词”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修辞同义词”应该是风格同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