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盛顿会议前后,民众通过组织国民外交团体、联合派遣国民外交代表等形式,表达自身在外交活动中的意愿和诉求,使国民外交运动在独立自主、联合发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华盛顿会议后期,民众外交上的诉求未得到满足,国民外交运动由外转内,斗争目标指向北京政府。这种转变,推动了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导致了国民外交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2.
国民对外交的积极参与是民国时期外交的一个特点.在民国南京政府统治时期,一方面,民众在参与外交的过程中,能够摒弃党派之争,关注民族的真正利益,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不计其数的突发性集体行为及由此导致的政府与民众的对立,引起了外交运动的对内转向,使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及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另外,国民政府往往站在党派利益的角度,对广大学生群众的外交诉求加以压制,最终引发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全面危机.国民外交运动体现了国民对外交的关注,是广大国民参与政治的一种形式.事实表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广大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国民外交运动中,合理伸张民众意见可以促进民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在激烈的党派竞争中,面对民众的外交诉求,作为政府,一方面要对民众运动加以抚慰与疏导,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利益第一的原则,否则将会使自身限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因华盛顿会议关系中国前途甚大,中国社会各界纷纷成立各种国民外交团体予以密切关注.这些团体通过频繁活动力求排除党派纷争、一致对外,在干预外交过程中呈现出重视名人效应、地域性差异明显、注重联合又相对松散、国际主义精神浓郁等特点.华盛顿会议期间,具体问题上的纷争因自我调适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因对外否认北京政府与对内承认南方政府而分裂,此后一些国民外交团体或改造,或解散,或转而以改造社会为己任.  相似文献   

4.
华盛顿会议,因关系中国甚巨,备受中央、地方、国民的关注。北京政府会前积极准备,邀请南方政府代表参加以示一致对外;国人则成立了全国国民外交大会作为国民一致对外的总机关。华会期间,因内政外交的纠缠,南北民众在对待北京政府与南方政府的问题上发生分裂;南方政府借机攻击北京政府,否认其对内对外的合法性,并力求各国承认。三者博弈后,北京政府权威虽被质疑,但仍为外交主体,也得到了至少是北京民众的谅解;南方政府华会初期、中期,尽管颇受舆论攻击,但因其态度较为强硬,还是赢得了一部分民众的支持;国民外交团体视线随之转向内政。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随着国民外交运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知识界对国民外交的关注从粗浅的介绍和呼吁转向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这些探讨和研究,集中表现在1920年代创办的一些刊物和著作中.对国民外交的理论的探讨,一方面弥补了以往的国民外交运动中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国民外交运动的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研究系较早关注和提倡国民外交。一战结束后,研究系围绕巴黎和会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或制造国民外交舆论声势、或组织国民外交团体、或参与政府外交决策、或派遣代表赴欧考察。研究系的国民外交活动,成为战后国民外交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缘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改变和日本国民外交运动的影响成为该运动兴起的客观原因;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民权思想和国家主权意识的传播,又为国民外交运动的兴起在主观上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义和团运动的教训则成为近代中国国民外交运动兴起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以罗家伦、蒋廷黻等为首的一群中国留美学生为了维护祖国的权益,自动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斗争。他们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筹划成立了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发表有关时局的文章,为中国外交代表团出谋划策;在会议期间随时关注会议状况,积极奔走联络,既监督又支持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并组织了反对中日之间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示威活动;在会议结束后,罗家伦等还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行动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分析其外交方针、对策方面的一系列失误,并指出了国人应采取的立场和态度。罗家伦等留美学生的国民外交行动表明:民族主义往往是大多数留学生应付种种危机的主要精神凭藉,他们的抗争行动体现出海外学子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民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对“国民外交”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五四之前,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民自身素质的局限,“国民外交”影响不大;而五四后,广大的人民群众组成了一种广泛的“国民外交”阵线,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0.
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是华盛顿会议前夕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外交团体。起初,代表们希望通过华会取消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的独立,但是列强和北京政府的表现让他们大失所望。众多代表逐渐认识到列强不会轻易放弃在华特权,华会的结果不过是将中国置于共同剥削的对象,而腐败的北京政府也不可能取得外交的胜利,只有改造内政,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些认识在当时舆论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促进了有利于国民革命的社会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辽宁国民外交协会是“九一八”事变前辽宁民众自发形成的反日爱国团体。它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日交涉、宣传国民外交常识、抵制日货、协助东北政权开展外交活动。其组织迅速扩大,会员急剧增加,成为辽宁国民开展外交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这些外交活动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捍卫国家主权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济南惨案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申报》作为民间报刊舆论的代表,在惨案发生之后,连续报道国内外对该案的反应和中日双方的交涉过程,也对该案发表意见,表明态度,担当起影响和疏导国民外交的作用。通过对《申报》时评的整理和研究,我们能从另一角度了解济南惨案发生后报刊舆论对国民外交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提出召开国难会议,以纾解国难。民族资产阶级连同在野人士、普通民众以及新闻媒体发起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宪政运动。国难会议成为这一运动的一个载体。围绕国难会议发生的宪政与训政的博弈,说明了在现实政治生活当中,实力决定着最后的走向。民族资产阶级的宪政诉求的失利,说明追求民主宪政之路,漫长而修远。  相似文献   

14.
中产阶层产权是保护诉求的核心阶层,是维权的中间力量,是宪政民主的主要社会基础。在现实矛盾面前,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民众对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诉求非常强烈。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维权运动风起云涌。中产阶层是一群有知识.有影响力,有公民意识的人群,他们表达权力诉求的方式不是自焚、伤人,而是上访、上书、诉讼、选举,以温和而有理性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5.
独联体国家发生政权更替,西方国家进行渲染,赋予了它一种进步的、现代的、西化的色彩。从大国博弈来看,西方国家介入颜色革命具有明显“去俄罗斯化”意图,从颜色革命背后的民众诉求来看,民众希望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意图与当事国的民众诉求远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6.
环保自力救济:台湾民众参与环保运动的途径──台湾环境法制发展的透视郑少华自六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而生的是环境品质的日趋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台湾民众的生存环境。于是,在欧美环保运动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环境意识觉醒,环保运动日...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中期到公元10世纪末期,阿拉伯帝国境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古希腊、古罗马先进的科学、哲学、医学著作译成阿语的运动。而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中叶,中国唐朝也在进行着规模盛大的佛经翻译运动。这两场翻译运动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政治需要、政府支持和民众响应三方面对两大翻译运动产生背景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说明两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一、读示意图,分析历史特征。1、北伐的历史背景: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加剧。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列强的共同控制下,打倒列强,推翻封建军阀统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和各派军阀十分恐惧。1926年,在帝国主义的撮合下,直奉达成谅解,联合“反赤”,并  相似文献   

19.
《世界教育信息》2008,(5):85-85
由中国教育部、美国国务院、美国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首次中美副部级教育磋商会于2008年4月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率团赴美出席了会议。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阿默利、助理国务卿帮办费罗、教育部副部长塔克尔及其他美方高级官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后,日本有贺长雄、小野冢喜平次等人对国民外交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这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及戊戌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等人的注意,国人在接受这一思想的同时,还将其引入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中国。本文则通过对近代国人接触国民外交思想的历时性考察,借以管窥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厘清中国国民外交思想的渊源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