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起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代的文坛却无所作为。通过对洪武朝文字狱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明代的文字狱直接影响了该时代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衰落的重要因素。文字狱像一个勾人魂魄的阴魂,在把明代文人带入“地狱”的同时,也把明代文学带入了“地狱”。  相似文献   

2.
明代对重犯家口及家财进行抄没的行为称为“抄札”。自汉景帝至元顺帝以来,对这一惩处的称谓都相对固定,也就是刑罚体系中的“籍没”。明太祖在“遵唐旧”的大背景下却单单在此特立独行,显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将“抄札”在明代洪武朝的演变与朱元璋人物特性及当时政局相关联,不难发现“抄札”之所以能替代“籍没”,甚至成为明代的一项则例,不仅由于朱元璋深受元朝统治者在江南地区大行籍没的影响,想要以此展现其对权力的掌控;更是在于他“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深切思虑。“抄札”随着明代政治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抄札”细则的增补、“抄札”则例的定型、差人前去“抄札”的变更等各项内容的动态调整,处处体现着朱元璋在国家治理中“明刑弼教”和整顿吏治的初心,以及明代法治与人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明代高级官员多出自翰林院这一与前代有所不同的历史现象,并指出明翰林院对高级官员培养的两个阶段;探讨明宪宗朝阁臣在翰林院的经历,重点分析了对庶吉士的职前培训以及在任翰林官所受的实际锻炼;对宪宗朝阁臣万安做个案研究,分析明代翰林院对高级官员培养的作用及其得失;论述明翰林院在高级官员培养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朝在宣统朝时,国力更加衰微,无法与列强(英、法、俄、美、日、德)抗争,但已懂得国家利益之所在。在对小国的外交中,清朝按照国际公法和近代外交惯例办理外交,尽力维护国家的权益,这主要表现在更加重视保护华桥,开始重视领海管理权,已注重保护经济等方面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金元以来胶东地区灾害频发,战乱不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或迁徙。明初为防御倭寇,加强海防,在胶东地区建立了众多卫、所,陆续地从刚平定的四川一带迁来大量军籍移民,与当地居民通婚并繁衍下来。由于明中期天灾不断,倭患侵扰,大量土著居民渡海移民关外,导致当地土著人口比例下降。剩下的土著姓氏,或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迁居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或因“先世失考”,后世讹传附会,从而造成了掖县(今莱州市)居民中明初四川移民后裔的高比例。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文化交流与传播为核心的文化外交逐步发展到公共外交新阶段,成为国际文化软实力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后韩国的"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演进的历史表明,韩国的公共外交已经从国家事务的相对边缘地带逐步走向政治中心,对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伊犁事件是张之洞参议外交事务的肇始。张之洞在伊犁事件中的言行反映出其早期外交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和近代外交意识的双重内容。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外交思想不仅是西潮冲击下传统中外观念的嬗变,也是近代中外格局的大变动在外交领域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伊犁事件是张之洞参议外交事务的肇始。张之洞在伊犁事件中的言行反映出其早期外交思想蕴含着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和近代外交意识的双重内容。这种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外交思想不仅是西潮冲击下传统中外观念的嬗变,也是近代中外格局的大变动在外交领域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10.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滓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黄远生善于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奇才”。《远生遗著》是其新闻通讯的结晶。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民国初年外交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本文拟从中选择若干相关的侧面,加以检视、梳理,以期勾勒出民初外交的简洁轮廓。  相似文献   

12.
精卫故事最早见于《山海经》,是人类试图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但随着时代发展,到明代的《列国前编十二朝》里演变成求仙路上因难舍儿女之情遭遇海难、坚守婚约,反抗龙王而化鸟的故事.编者如此改编,原因一是明代求仙问道的社会风气,二是明代的忠贞烈妇思想,三是体现出以盈利为目的的小说创作特点,四是因为以余氏为代表的建阳书坊主坚持不涉...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中等力量国家。二战后,加拿大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为:加美关系是加拿大外交的重中之重,国际组织是加拿大外交的独特舞台。中等力量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不少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4.
15.
基督教为西方世界极具影响力的宗教,自唐朝开始,西方国家便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但基督教的传播在中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直到清末,基督教在中国才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契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依次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于1844年与1846年发布解禁上谕,基督教政策随之改变。凭借该政策,传教士终于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传教活动。中国大地,尤其是沿海五口岸,由于传教士的传教,近代医疗教育活动随之开展,但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民教冲突,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一场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虽两年已过,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前景却依然严峻。对中国而言,在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格局中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的有效作用维护国家经贸和发展利益大局这样一个疑问成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动力。本课题通从对日本的经济外交当中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的分析出发,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战略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的合理定位,除千方百计接近明朝之外,还想方设法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在外交交涉失败之后,德川幕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华夷秩序完全成员的客观现实,被迫自我定位,构建了所谓"大君外交体制"。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18.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美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软实力竞争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深受中美两国重视并为此倾注了不少外交资源的、独具历史地理和人文特征的东南亚地区,这一竞争就显得特别突出.在东南亚的外交角逐中,美国凭借强大硬实力影响而占据了软实力优势,而中国近年来在该地区的软实力外交成果也是相当卓著的.针对美国的软实力战略,比较和研究两国存在差距的原因,中国才能在这场软实力竞争中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并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众多学者认为,强制性外交是对纯军事对抗或者赤裸裸战争的一种有效补充,原因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节省成本的治国策略。由于伊朗核问题牵涉错综复杂的利益分割,美伊双方利用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针锋相对,明争暗斗,相互博弈,双方都不愿意把自己推到风头浪尖的"死角",尽量规避孤立无援的劣势,因此,伊朗核问题为检视美国强制性外交的实效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美国强制性外交策略为切入点,梳理它在应对伊朗核问题上的基本历程,探讨它在该问题下的效用和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