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这一核心观点贯穿墨家学说的各个部分,“天志”、“明鬼”与“非命”都是达到“兼爱”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这三者的分析,指出墨家学说具有宗教性,但本身并不是一个宗教。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家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对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扬 《文教资料》2013,(12):69-70,83
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这其中的大部分主张不仅对当时社会及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创建优秀的大学文化具有借鉴价值。由墨子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创建平等兼爱、实践求知、缜思善辩的大学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兼爱"是墨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无差别的关怀和支持。这一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要注重对墨家"兼爱"思想的挖掘,培养青少年自爱、友爱、家国之爱精神,最终培养出人格完善、价值观念端正的青少年群体。  相似文献   

5.
张黎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39-41,45
春秋战国之际,平民思想家墨子便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想。兼爱、尚贤、节用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想,其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琳 《思想教育研究》2010,(11):108-111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尤其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它以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诸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诉求。  相似文献   

7.
墨子生活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为其"刑赏"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墨子"刑赏"思想以独特的自然观、国家观和人生观为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原则,并且体系完整。"刑赏"思想倡导"非命"、宣扬"天志"、追求"非攻"、推崇"兼爱"、致力于"兼相爱,交相利"理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控制思想。它产生于背景复杂的时代,其中某些领先于时代的思想因子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社会生态理论是新兴的社会工作指导方法,它主要强调在为案主提供服务时应注重案主本人与社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以及在这个系统中案主所处的环境与案主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实务模式对指导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强调大学生思想工作应在个体不同系统之间展开联系,并随着学生需求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思想十分强调人的发展;其“大教育”思想的框架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全民性;以科教兴国为中心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我国新世纪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墨子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确定了墨家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性的,墨子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两个层面对其教育思想做了具体的阐释,并在社会实践中予以运用,力图以此培养出贤良之士,从而消除社会的众多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人本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对真理的追求。人本精神在大学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教育仍需追求人本精神的思想,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崇高理想并致力于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当代大学教育申的"人本精神"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教学、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人性论问题之第一人。他的人性论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人性的基本平等以及后天发展的可塑性,尤其强调个体差别主要是由各人后天所受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和个人的主观努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正是基于此,孔子指出教育对国家、人才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一,强调人的德智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指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对人才发展的作用;第三,明确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本思想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墨子"十论":兼爱与非攻、尚同与尚贤、节用与节葬、天志与明鬼、非乐与非命五个部分来探讨墨子的民本思想,墨子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也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过多地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并一味以国家和社会本位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而相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原有的人文关怀内涵,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解,并逐渐出现抵制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之作用。本文通过反思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析人文关怀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求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提升、思想进步、人格完善以及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两种人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爱人与爱物的区别,强调人之异于物的独特价值。其相异之点在于儒家有见于人性的理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体现了对人的道德自觉能力的尊重;墨家有见于人性的感性之维,其人道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感性欲求的满足。儒家把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比较符合宗法制社会的实际情况,且在儒墨对峙中相对开放,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秦汉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墨家的兼爱由于过于理想化,不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实际,加上自身的封闭性及忽视理论发展等缺陷,使其兼爱思想趋于湮灭,只是在后世的游侠或农民起义思想中有过短暂的再现,成为下层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把两种人道思想置于近、现代人道主义的视域,其共同缺失在于忽视个体价值。儒家对道德理性的片面强化,使个性屈服于社会性,人道思想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利益)的工具。墨家思想强调人的感性欲望满足的必要性,但忽视了人的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因而中国古代虽有很丰富的人道思想却未能发展出近、现代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影响,不可低估。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许多著名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他的学说主要有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命、非乐、统治思想、逻辑思想等。墨子思想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哲学上的建树,是其他先秦诸子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20.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