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也称“四位一体”)。它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结合,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连结在一起,组成“四位一体”综合利用体系。它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一个生物种群较多,  相似文献   

2.
3.
4.
5.
设施蔬菜节本增效技术核心内容包括:科学选择和使用农膜、化肥、农药、种子等农用资材,以节省用量,并提高使用效果;装备适合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和机械操作装置,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该项技术具有先进、实用和易推广的特点,适宜在全国各地的温室和大、中棚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三)两季田固定厢沟免耕秸秆还田技术 在实施小麦(油菜)——水稻两季连作的南方稻田地区,把免耕连作和秸秆还田利用技术融为一体。该项技术省工,免耕连作不需犁耙整地;省投资,大量秸秆腐熟成优质有机肥还于本田,可逐年减少化肥用量,一般增产率8%-36%。适宜南方稻田水利条件较好,灌排及时,土壤质地适中,地块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9.
此项技术可有效利用稻田生态条件发展水产养殖业,在不与种植业争地的基础上增产水产品,而且,在稻田内养殖水产生物还具有节地、节水、除虫、除草、疏松土壤、节肥(少施化肥)、节药(少施或不施农药)、节劳(减少劳动强度和节省劳力)、提高稻田蓄水灌溉和抗旱能力等多重作用,是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农业职业教育》2005,(4):48-48
作物秸秆是有机肥料中的重要资源,秸秆还田对保证农业持续增长,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补充土壤钾素,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的地面蒸发,保持耕层蓄水量,缓解降雨时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有利于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和抗旱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农业职业教育》2004,(2):48-48
该项技术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田种植优质牧草,尤其是利用农闲田,发展高效“粮—经—饲”种植结构,拓展生产空间,发展养殖业,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枸杞是多年生茄科灌木,抗逆性强,易栽培,早产,适宜在年均温5.5-12.6℃及北纬31-44度,东经88-122度地区。蓖麻是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耐瘠薄、耐干旱、耐盐碱,适应性较强。油葵是一种含油率较高的作物,生育期90天左右,既可正播,也适宜复播,是西部地区开展两熟制生产的理想种植作物。  相似文献   

15.
《农业职业教育》2004,(1):48-48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与美国大豆协会合作,于1993年从美国引进的一项水产养殖新技术。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在淡水养鱼池塘中,80%的产量来自于某一种能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杂食性鱼类,如斑点叉尾鱼鮰、罗非鱼等;而另外20%的产量来自于某一种或几种服务性鱼类,  相似文献   

16.
薯类是主要粮食作物,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在薯类生产中,脱毒薯(马铃薯、甘薯)具有无病毒感染、结薯早、膨大快、早熟、高产、品质好等优点。推广脱毒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可减轻薯类病害,显提高产量。近几年来,这项技术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六)、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1、技术简介。机械化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杆编压还田等多种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积培肥地力的优势,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其核心技术是采用各种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直接还入田中,使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为有机肥,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保水、吸水、黏接、透气、保温等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使大量废弃的秸秆直接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职业教育》2004,(4):48-48
果实套袋作为一项生产优质、高档、出口果品的重要技术措施,在果品产区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并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果实套袋可以保护果实,防止病虫危害,避免农药污染和减少农药在果实中的残留量,而且套袋后的果实色泽艳丽、果皮细嫩、果面光泽度高、果点浅。近年来,大部分果产区对苹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2003,(4):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