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过法。2014年暑假,15岁的高中女生邓冰清组建了一个4人志愿者团队,完成了一次尼泊尔支教之旅。一篇网文引发去尼泊尔的向往邓冰清戴着一副眼镜,淑女范十足,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很多。今年4月份,邓冰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一个人去尼泊尔做义工的体验文章,于是,萌发了去尼泊尔支教的想法。她把想法和父母一  相似文献   

2.
玫瑰作饵     
有个7岁的小女孩,总不愿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她不忍心看到鱼儿挣扎、哭泣。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垂钓,哪怕因此而被父母打屁股。她也不允许父母当着她的面杀鱼,否则就大哭大闹,来抗议父母的“残忍”。她的父母为此常常苦笑着说:“我们家这个傻孩子……”  相似文献   

3.
友情是付出也是得到,真正拥有友情的人,是真诚地对待朋友的。友情是悲伤也是欢乐,真诚对待朋友的人,是同朋友共患难的。友情是希望,真心地希望朋友能够幸福。冰点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使她的性格变得冷漠、内向。一天,她正同好友冰清走在大街上,一辆卡车冲向有着幸福家庭的冰清。冰点想都没想,用力推开冰清。随着“嘎”的刹车声,冰点倒在了血泊之中。“点点!”被推倒在地的冰清爬起来抱住冰点,“你不能这样啊!你不能离开我!快醒醒呀!我们一起去坐过山车,一起去吃棉花糖!”冰清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滴到了冰点的眼睛上。冰点缓缓睁开眼睛,望着…  相似文献   

4.
佚名 《师道》2002,(7):15
乌鲁木齐一名15岁的女孩认为自已长大了,父母无权干涉她的恋爱自由,竟要父母将其监护权转让给男朋友的母亲。乌鲁木齐市某职高一女生吴涓(化名)一向很乖,近来却一有空就往外面跑,有好多天没有回家。父母找遍了亲友家,也没有找到。吴涓回家后,父母问她是不是在谈朋友。吴涓说:“是的,我快16岁了,我有这个权利。”  相似文献   

5.
最近,从电视上听到一个从12岁就开始痴追刘德华的兰州女孩林娟的故事。林娟为了能够到歌会现场亲眼见到华仔,不惜让父母变卖家产、倾家荡产而几次为她筹措旅资;为了自己的追星梦,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刘德华的专辑而不惜放弃学业,从12岁一直追到28岁;为了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当别人问她“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与刘德华哪个重要”时,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说“刘德华重要”。造成林娟这种行为和心态的祸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退让和缺少爱心、责任感教育所致。就连知道林娟一事后“很不开心”的“当事人”刘德华也说:“一个女孩子因为喜欢我,而做那么多伤害爸爸的事情,我觉得有一种遗憾,(忽略了)一种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我的女儿薇薇今年9岁了,是一个典型的小公主,在正常情况下,她连给自己倒杯牛奶都倒不好。记得当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她的身上就处处呈现出了一种女王的气派。因此,她爸爸和我就经常开玩笑说,这小丫头在投胎之前一定是在父母簿里的“奴隶”项下发现了我们的名字,所以就找到我们做她的父母了。  相似文献   

7.
程艳 《家教指南》2006,(6):60-60
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孩子这样的回答,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她的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眨了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尝尝后,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8.
“小妹妹,这只碗放得好吗?” 有一天,陈鹤琴的小女儿秀兰吃完饭,把饭碗顺手往桌子边上一搁,就想离开饭桌。陈鹤琴看见后第一个想法,就要叫她把饭碗移进去一点。仔细一想,这种命令,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一次她按你说的这样做,下次她还是会那样做的。所以这时候,陈鹤琴就问秀兰说:“小妹妹!这只饭碗放得好吗?”秀兰说:“放好了。”陈说:“真的放好了吗?”她想了一想,把饭碗轻轻地推进去了。陈就问她说:“你为什么要推进去呢?”她说:“这样放碗就不会打破  相似文献   

9.
小芸15岁,正在上初三。她父母在镇上开了一家土特产商店,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他们决定把毗邻的店铺也盘下来改成饭馆。生意一红火,人手就不够了,尤其缺一个信得过的管账人。父母就打起了小芸的主意,让她辍学来店里干活。父母说了几次,小芸就是不答应。爸爸大怒: “我不给你钱,看你拿什么去上学!”爸爸说到做到,几个月后,小芸被迫辍学。老师家访几次,劝小芸爸  相似文献   

10.
梁甜的故事     
梁甜,女,12岁,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五(3)中队少先队员,校少先大队副大队长。上小学二年级时,一次父母带她去郊游,当她看到路边的小树已经枯死,一个“帮助小树苗长大”的想法就在心中产生了。她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老师和辅导员,就这样,“我与小树交朋友”活动便在全市的少先队员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谎言     
菲·蒙特娜是音乐天才。3岁时在微型木琴上模仿弹奏电视广告曲。父母常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她要诚实,不说谎话。蒙特娜聪明而刻苦,14岁练习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竟把手指磨出老茧。15岁那年冬天,她因晚上迎着暴风雪去上钢琴课而患了肺炎。  相似文献   

12.
我从初中开始便就读于国际学校,一直以来接受着西式的教育,西式教育告诉我,学习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因此我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以及学校的各类大型活动。那时正值期中考试前夕,我一边忙于寒假红安支教的经验分享交流,一边奔波于繁重的学业之中,并没有计划过暑假要做什么。2014年4月初,我在穷游论坛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尼泊尔的帖子,通过图片和文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神秘的国度,同时,一篇关于18岁大学生在尼泊尔做义工的文章忽然闯进了我的视野。我决定,用支教的形式去体验一次那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尴尬     
令我们尴尬的是我们4岁的女儿。不过我的丈夫很可爱,他每次都能把我们最尴尬的事说得如此轻松调侃,而让我的心情变得不那么沉重。我们4岁的女儿上托儿所的第一天,丈夫去接她之后,在我语音信箱里就有这样一段关于我们尴尬时刻的留言:“嗨,亲爱的。好消息是阿曼达度过了她在学校的第一天。坏消息是老师想见我们。”“好消息是被她咬了一口的那个男孩的父母没有提出起诉,坏消息是他因此得去治疗伤口,而我们得付医疗费。”“好消息是只要我们去见她的老师,学校将把阿曼达收回去。坏消息是她决定退学。祝你一天愉快。”Ourem brarassm entwasour…  相似文献   

14.
驶向开心岛     
在芝加哥,有位叫麦克的小伙子。他1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扔下他,和一个他不认识的男人去了纽约,她说麦克的父亲是个不配有家庭的人。而父亲说麦克不是他的儿子,要做亲子鉴定,还送他去社会福利院,祖母把他领回她的家。  相似文献   

15.
刘海英 《山东教育》2013,(11):18-18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恪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傲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郡位母亲有多幺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训斥孩子一番.然后再教他该怎样做.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上三年级的女孩,她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请了保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帮妈妈做家务》,要求学生回家后先帮妈妈做一些家务,然后把做家务的体验写出来。女孩很认真地按老师说的去做,回家后先擦地,再洗碗,然后在作文中写道:通过干家务,  相似文献   

17.
新疆阿克苏有一个11岁的小姑娘,名字叫吐逊古丽,可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族孩子。说起她的身世,真是既可怜又感人!她的亲生父母是来到新疆谋生的汉族民工,不知什么原因,1991年10月26日,她刚降世就被遗弃在阿克苏火车站附近的厕所里。是好心的维吾尔族农民阿瓦汗把她捡起抱回了家。从此,家境贫寒的阿瓦汗夫妇,含辛茹苦地养育她。吐逊古丽聪明漂亮,长大懂事后,有人对她说:“你是汉族人,可以登报去寻找自己亲生的父母,这样就不必再过穷日子了。”吐逊古丽听后却哭着说:“我哪也不去,阿瓦汗就是我亲爱的父母,我要在…  相似文献   

18.
高歌 《科技文萃》2001,(2):39-51
一个叫高歌的中国女孩儿,11岁时随父母去了美国,从美国南部一个小学,到东部发达地区的中学,继而升入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如今已是大四学生。近10年的时间里,她基本完整地经历了美国教育的全过程。今年夏天,高歌在国内出版了一本书《赴美就学笔记》,里面生动地“反刍”了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可供改革中的中国教育镜鉴的地方着实不少。我们请作者将书中涉及老师的内容浓缩成两篇,分为“中学篇”和“大学篇”。 ——编者 中学篇 让学生出英语考题 “让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学得有趣”,是7年级英语老师克利默夫人再三公开表白过的宗旨。 克利默夫人瘦瘦高高,梳着短头发,又热情又文雅。她总能想起很多有趣的办法来让我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这天,她宣布几天后要测验刚刚学到的20个单词,同学们马上唉声叹气起来。可她马上接着说:“我准备用一种新办法:这次你们每人出一套考题给我,我挑一份最好的考你们,怎么样?” 同学们欢呼起来。一个男生叫了起来:“谁也别把考题出得太难哪!”  相似文献   

19.
我的女儿肖肖,今年6岁,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双休日伴随着她的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练琴。上午10点钟肖肖准时开始练琴。一个一个的音符从她的手指尖上发出,一个一个的小曲子一遍一遍地练习;弹着弹着,走神了,弹错了,父母还要批评和喊叫。怎么办呢?我们做父母的只有狠下心来让她练琴,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有时候还要练三个小时。看见孩子可怜的样子,做父母的心里十分心疼,就问她想干什么?一般还是能满足她的愿望,带她到公园玩,去游乐场玩,还去麦当劳。第二天同样还让她练琴。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了,她已经把练琴当做一件事情来…  相似文献   

20.
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母亲打来咨询电话,讲述了她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她说她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朋友邀请她和儿子暑假期间去外地旅行,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跟她去,非要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机。把儿子放在家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她和儿子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她还说,为了能够引诱儿子一起出去旅行,她许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给儿子买一个最想要的游戏机;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再买5盒他最爱吃的薯片儿……可是,儿子的话依然斩钉截铁:“你咋这么黏糊呢?我说不去就不去!”有的父母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去旅行,也不能大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