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析日本学校体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肖焕禹 《体育科学》1999,19(6):17-19
为借鉴其他国家学校体育改革经验,研究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保健体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在对日本学校体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日本学校体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和提高学生体力、运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体育学科能力为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实行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和正确运用是实现体育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确立的培养目标及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及体育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学校体育的任务又使其具备发展之特性。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使其教学方法体现出上述趋势。  相似文献   

3.
大学时代是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终身体育是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学校体育应以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以及家庭体育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不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为走向社会尽快地实现体育终身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学校体育的最大问题是多数学生离开学校后 ,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相揖别。很多传授的运动技术与方法 ,在一个人的体育生涯中仅仅是匆匆过客。当前 ,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探索 ,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这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反思。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和文献综述方法 ,论述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学校体育与逃生避难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探讨.结论:两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在体育教学环节,应构建集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传授、一般身体素质与专门运动能力发展、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培养4大框架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外体育活动环节,应充分考虑将早(课间)操、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及课外运动竞赛与逃生避难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有机结合.研究旨在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与作用,为学校逃生避难教育提供崭新的路径选择.研究对提高学生群体的逃生避难意识和能力,缓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小学生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7.
:21 世纪对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和“一二一”工程,对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休闲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体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体育教育思想是从哲学、史学、社会学的视角更深刻的阐释文化、社会、身体与体育教育关系的思想结晶,也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揭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鉴于休闲体育教育从思想向实践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障碍,指出明确主旨、构建主体和强化内核是其向实践转化的理论准备的主体结构。并提出了通过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机制,建立教学成果转化的评估激励机制和疏通教学成果转化的渠道等措施保障和促进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构建了以健康教育为根本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实践课程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教育观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体育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构建我国新世纪体育教育体系结构模型,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1.构建新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社会背景(1)国际化、信息化社会要求扩展体育教育的内涵外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体育教育必须挖掘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学校家庭和社会才有可能起到互为一体的效能。(2)工业化、都市化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向社会和家庭延伸,形成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体育教育体系,才能担负起增加全民体质,提高全民…  相似文献   

11.
邢俊平 《精武》2012,(4):29-33
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和途径。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调查,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新乡市中学体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场地器材设施、课程设置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新乡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成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改革。文章对体育教育现状及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当前体育教学之不足,提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把学校体育仅只对口于竞技体育、把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仅只对口于代表队训练的单一对口的普及与提高的理论,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客观实践。这种单一对口论,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侧重谈对代表队训练工作的不利影响)。一、单一对口论脱离社会和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了相应的充实和发展,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更重要了。社会和教育赋与学校体育的使命,既不单纯是促进学生体力的发展,也不单纯是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社会和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 1.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习惯、爱好,为终  相似文献   

14.
<正>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体育教师培养与育教师发展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理性的思考和具有鲜明"我"的探求。该书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发展;体育健康课程价值、目标、功能、设计、实施;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正>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体育教师培养与体育教师发展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理性的思考和具有鲜明"我"的探求。该书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目标、功能、设计、实施;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该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学校体育基本问题、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体育教师培养与体育教师发展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理性的思考和具有鲜明"我"的探求。该书在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学校体育与学生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目标、功能、设计、实施;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评价;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认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明确学校体育各学段的体育目标和内容,强调其连续性和衔接性,形成一体化体系;重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小学体育主要是为了发展小学生的体能,增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我国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采取的主要是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他们只是为了体育教学而教学,根本不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体育课不仅效率低下,体育教师感觉特别累,而且小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更谈不上增强体质、娱乐情感了。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变当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采取学校、社会、家庭、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结构功能的观点剖析了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发了对身体练习的多功能性、学校体育内容的结构性、教学内容的教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旨在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的竞技教育局面,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学校体育理论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提出了学校体育向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延伸,实行以学校体育为主,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以辅,“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