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直播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代表。微直播不仅是新媒体的主要体现,更是信息传播升级的开始,微直播具备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如:微博直播、微信直播等,开辟新媒体的"微"时代,因此,本文重点对微直播进行研究,探讨新媒体与微直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一、什么是"新媒体"?媒体是一个不断演化、具有很强自适应能力的传媒集群。因而,"新媒体"是一个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在人类传播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新媒体"出现。我们平时常说的"新媒体"实际上是指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媒体,即"网络新媒体"。"新媒体"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它应具有与以往媒体相区隔的独特的传播特征。比如说,交互性就是"网络新媒体"最重要、最富特色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荣婷  刘怡 《新闻记者》2012,(9):72-76
本文基于首届全球论坛暨中美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双边论坛的主题"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围绕"新媒体对社会究竟带来怎样的改变"、"新媒体与公共政策"、"新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微博和中国社会"、"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的监管与立法"等重点话题进行深入评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新媒体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春节期间,快克携手酷6网掀起的"快克送祝福,温暖过大年"主题活动,首开药品行业节日营销先河,在药品行业的广告无声期,整合春晚、口碑、新媒体等元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新媒体发展比较快、用户最多的国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新媒体传播生态。就当前情况来看,新媒体属于一把"双刃剑",跟各个领域的融合以及冲突效应都比较显著。对于正在经历媒体转型的中国来说,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融合显得至关重要。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比较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当数字时代到来的时候,手机、网络等都可以被称作新媒体,其具备互动性以及无限传播的特点,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得新媒体迅  相似文献   

6.
孙健 《新闻记者》2012,(3):84-88
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与会者就"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传媒业重构"、"互联网与大众政治"、"新媒体与未来社会"、"21世纪健康传播与公共健康"等问题展开研讨,并从不同角度对当下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而短视频等"快消"文化的出现导致表演、播音主持专业高校招生和在人才培养及实际就业上出现不衔接、不对等的情况.文章站在新媒体传播的角度以各专业的立场对这两类学科融合路径进行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8.
<正>新媒体时代让传统电视媒体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做到"求生存、谋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走进移动终端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走进移动终端的应对措施。本文旨在强化电视新闻发展现状的认识,促使电视新闻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一、新媒体的传播环境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由于传播渠道、手段以及受众参与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也一改原来口头传播为主的方式,通过图像,视频和其他媒体的推波助澜,向网络传播的方向发展。与人类历史上原来的传播改革相比较,"新媒体"的崛起,不是单项的"替代",而是更为彻底、更为全面的传播方式的"合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渗入人类社会生活、新媒体发展进入"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态势等发展趋势,从全球新媒体变迁格局中崛起的中国新媒体、新媒体成为与生活深度融合、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升级的引擎、从跨行业向全产业广度渗透的新经济驱动要素、积极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成为"净化"中国政治生态的助推器、治理与融合中的"新"传播生态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新媒体发展背景对我国新媒体发展的不同影响,以期产生较强的理论及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过去"一家独大"的传统媒体正经受巨大冲击。然而与此同时,诸如南方日报2013年1月15日刊发的《深圳要开征"遗产税",市长辟谣:没收到消息》、新闻晚报2012年6月2日刊发的《国家电网辟谣电表被加速》等大量辟谣新闻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而谣言的来源多为网络等新媒体。在新媒体的繁而杂、快而浅的信息特点面前,传统媒体更应该着重加强"权威性"建设,用真实和深度、公信力和引导性来应对媒体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12.
吴婷  颜彦 《今传媒》2022,30(1):46-48
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仅局限在资金和生产技术等"国家政策扶贫"层面,精准扶贫还应该善于将时下流行的快手、抖音等各类型新媒体平台与扶贫对象相结合,通过打造网红景点、农民直播带货等热门销售方式吸引广大新媒体平台用户的注意力,尤其是在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传播范围如此之广的新媒体时代。本文通过对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于黄山市新丰乡与茶产业相关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阐述了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精准扶贫在新媒体平台方面的发展中存在的症结与利用新媒体传播路径的优势,提出加大政府扶持、新媒体运营平台推送力度、输出高质量内容以及联动地方媒体,实现多领域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旨在提高黄山市新丰乡茶产业销量,增加农户收入,真正实现"造血式"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而随着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陆续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与新媒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在现实应用中,都已发展成了新媒体的优势。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新媒体的影响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的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团队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本文以"新媒体"与"高校基层团组织"为视角,通过对新媒体与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综合分析,总结出将新媒体应用于我国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合理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利用新媒体建设基层团组织提供理论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只是人们对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体的一种统称,应该说,从时间早晚上来说,有些新媒体已经是"老媒体"了,像新浪网之类的网站都已经创办快十年了。但与传统媒体相比,这些媒体之所以仍被人们称为"新媒体",原因就在于它们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能不断地推陈出新,收获新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传统媒体要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增强信息辨别、甄选和整合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渠道融合,在新闻的快与准、时效与深度之间找到平衡,增加报道的厚重感、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自身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学特征,从而提出数字出版营销策略。从结构维分析,数字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社交网络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数字出版与营销策略。从认知维分析,数字新媒体扩大了用户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用产品的特色定位来促进用户"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的形成。从关系维分析,数字新媒体的持续互动机制使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趋向于现实化并产生社会资本;需要良好的互动模式以加强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弱连接"。  相似文献   

17.
电视媒体的发展成就了一代广告植入,将广告推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现如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之快,和传统媒体相对"更胜一层楼"。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理念,信息的传播更加的具体和便捷。新媒体是广告植入的新依托,新媒体技术革命和理念创新对植入广告生存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植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这也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广告植入的影响和广告植入在新媒体中是如何呈现的,最后再分析在新媒体中植入广告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8.
马持节 《新闻界》2008,(3):96-98
新媒体技术更新非常快,与其相关的业务发展也异常迅猛,社会在因此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有时候,与其带来的效益相比,负面影响更加引人关注。尤其是"黄、假、坑、俗"等不道德现象大量涌现,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了社会稳定,放大了新媒体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移动新媒体终端的代表——智能手机,已成为新媒体中独霸移动终端的绝对龙头。据相关数据,中国2013年上网人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已达5.0亿人。这块"巨大的蛋糕"让所有新老媒体垂涎,近来打车软件,腾讯的"嘀嘀"和阿里巴巴的"快的"之争,本质上是移动新媒体之争。一款好的APP软件LOGO,既美观又能传达应用程序的基础信息,给用户带来第一印象,是对点击率影响的直接  相似文献   

20.
吴世文 《现代传播》2014,(4):132-136
历史—社会转型期中国爆发的新媒体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们使用不同的命名模式和研究框架来探讨之。本研究主张使用"新媒体事件"的理论命名,进而在"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与行动者"的宏阔背景中考察中国场域中的新媒体事件,聚焦事件行动者的行为、事件关系、新媒体的角色作用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议题,开展事件的扩散机制、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研究,并连接起中国社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致力于发展基于中国语境和新媒体特定使用情境的新媒体事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