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泽  黄海 《新闻前哨》2004,(12):38-38
大众传媒与娱乐有着天然联系。关于大众传媒的娱乐性,西方学者有过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1967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逊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说"。提出应该把媒介看作一种玩具,人们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因此媒介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等低级趣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必不以为然。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文中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第四大功能.即娱乐功能,作为对拉斯韦尔媒介功能说的补充。媒介产业的娱乐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周敏 《新闻前哨》2003,(3):13-14
大众传播媒介既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报刊视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并称“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舆论都来自传播活动,而媒介作为传播的中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观念,最终把公众置于无法摆脱的舆论氛围中。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6):11-17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大众社会转变为网络社会,社会结构的变迁将引起社会关系的重构、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作为"社会皮肤"的舆论生成发展路径,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发生转型和重构。本文在分析大众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传播模式的基础上,预测了社会舆论传播范式由大众社会"沉默的螺旋"到网络社会"意见的长尾"的衍变趋势与路径,为网络社会舆论生成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梁璐 《新闻传播》2010,(6):40-41
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被看作是社会舆论的母体,其舆论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假说,都是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著名理论。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观点,由先前的受众变成传者。这种情况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理论对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设定,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功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田薇 《记者摇篮》2006,(9):36-37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作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和人类的公益事业,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当前人们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社会中,通过媒介了解世界,实现与他人的沟通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的真实写照。数字化生存,媒介化社会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典型表现形式。无论哪个国家都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特别是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它对于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翼青 《新闻界》2006,(6):40-41,50
关于媒介素养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1997年我国出现第一篇关于媒介素养的论文以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媒介素养讨论的热潮。胡连利等研究者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研究发现,近8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主体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发动宣传攻势,来推动科技进步或健康和教育的发展,其遵循的模式常常来自于美国的农村.但是,众多的西方理论虽然都号称面向人类传播的普遍规律,但基本上只适用于民主政体、市场经济的社会,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与独特的中国国情之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无法照搬照抄、拿来就用.  相似文献   

11.
全面认识转型期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60-70
在传播学的话语版图中,媒介效果研究无疑是最耀眼的坐标。作为传播学研究主流范式的经验学派与批评学派在媒介效果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诸如"皮下注射模式""第三人称假说""媒介文化",等等。但在媒介效果研究的本质归属上,两大学派的观点却发生了较大分歧:经验学派认为批判学派的效果研究只不过是借用了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其他研究范式的一些新名词,其研究成果缺乏形成"理论"的社会基础/实证调查;而批判学派认为经验学派过于推崇实证/量化研究,所谓的"研究结论"充其量只能归属于"假说"的范畴,难以建立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范式。由此,媒介效果研究到底是"假说"还是"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学术问题。本文尝试在借鉴哲学、社会学有关"假说"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现状探讨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这两大主流范式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归属问题以及二者的"可能性融合"趋势,以期为媒介效果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一种基础的、本质的话语范畴。  相似文献   

13.
全国组建了60多个试点集团 “传媒”系“大众传媒”的简称,即“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同一种符号可以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大量复制、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媒介,属于大众传媒。其中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重要内容的就属于新闻传媒。  相似文献   

14.
徐培枝 《青年记者》2009,(24):44-45
“四方格理论”辨别究竟是舆论创造了媒介还是媒介创造了舆论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常常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研究分析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1995年,美国学者普赖斯(V.Price)和奥斯哈加(H.Oshagan)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理论(简称“四方格理论”)并列出图示。  相似文献   

15.
栗鑫 《青年记者》2009,(18):47-48
社会心理学中舆论的功能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社会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借助新闻媒体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愿望。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种公众意见,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郑歆 《传媒观察》2007,(5):41-42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的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可见,受众具有一种“天性”的从众心理,这是形成社会舆论和社会流行的心理机制。新闻媒介由于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林静 《视听纵横》2002,(3):65-66
在大众传播理论中,拉斯韦儿提出了“五W线形传播模式”,构成了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传播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传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这种模式一直指导着新闻传播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尤其是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追求的目标。报纸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当然也不例外。要实现这个目标,传媒就要争取受众——对报纸来说,就是要争取读者。近年来,在报刊市场多元化的情况下,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于是,社会新闻这个由于可读性强而被大众普遍关注的阵地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角逐的焦点。那么,在这场角逐中地方党委机关报应该如何定位,或者说应该如何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呢?在新闻学词典中,目前还找不到社会新闻的定义,但在一些教科书中和一些专家的笔下可以看到相关的一些论述——《当代新闻文体写作》中说“以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20.
王慧 《记者摇篮》2007,(5):39-41
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说过,“记者是站在船头上的瞭望人,他的职责瞭望激流险滩”。丹尼.埃利奥特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