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后期诗坛,在永嘉学派钜子叶适的扶持下,“永嘉四灵”占有一席之地,影响深远。所谓“永嘉四灵”,是指当时的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四位诗人。明代学者徐学聚的《两浙名贤录》说,自乾道、淳熙以来,道学盛行,诗坛冷落,永嘉诗人潘柽创制晚唐体,“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永嘉四灵”应运而生。 徐照,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有《芳兰轩集》,诗259首。徐玑,字文渊,号灵渊,有《二薇亭集》,诗164首。翁卷,字灵舒,有《苇碧轩集》,诗138首。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有《清苑斋集》,诗141首。四人生活遭遇相似,创作主张一致,旨趣相投,诗风相近;字号中均含“灵”字,又都是永嘉(今温州市)人,故称“永嘉四灵”。其中赵师秀是宋太祖八世孙,南渡时徙永嘉。“四灵诗,赵紫芝为冠”。①  相似文献   

2.
“永嘉四灵”是南宋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歌情感特征是多方面的,既有写景咏物与酬答应和之诗,又有叹穷言志与悲时怜民之诗,在宋代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性命双修、内道外法的南宋道教哲学思潮和“妙、灵、神、照”的曹洞宗默照禅,正与四灵诗学精神相契合。两宋之际道、禅的演进过程中,在道、禅、诗的交汇点上,四灵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诗旨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他一生积极有为、奋发进取,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其政事之暇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就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解。康熙的诗歌无论是关于靖国安邦、关心民瘼、善始善终,还是关于接受新事物、反对神仙方士等,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实现一生孜孜以求的太平盛世理想。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歌在其生活的时代少有人赏识,但在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显扬下,使得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并成为“闲情文化”①的代表。然而,陶渊明亦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即其具有“载道文化”①的表征。作为“载道文化”接受者的陶渊明,毫无例外地走上了这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并成为其积极用世的一个显例。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分别是:《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作品中讽刺意识深厚,而讽刺的可略分为:官场腐败、政治、礼仪、人性本质。其讽刺意识充分融入了作品当中,而讽刺最多占主导的低官场腐败和仕途人生。“临川四梦“既是讽刺当时社会中很多不如意的事物,也是自身情感的传达。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积极用世精神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仰孔子视社会责任为人生最高追求的积极用世态度,这种精神深刻影响着我国历代人。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题向来都是难点,学生难以把握诗歌大意,难以理解诗歌情感。要提高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就要做到“四留意”,即留意诗题、留意作者、留意注解、留意考题,才能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诗歌的“情味”、“意味”、“韵味”、“诗味”出发,探讨了诗歌教学过程中“四味”教学的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诗歌能力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0.
南宋中后期,道学中人与江湖派、四灵对诗歌的体裁有不同的取向。道学中人朱熹、张栻推崇古体诗创作,排斥近体诗的写作;四灵则大多写作近体诗,较少有古体诗创作;江湖派则在两可之间。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对诗歌体裁的选择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诗歌体裁及诗歌发展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他们中有的派别则违反了他们所提倡的诗学思想。通过梳理这三派的诗学思想,比较他们在实际创作中不同诗体的数量,可以理清南宋中后期文坛存在的关于诗歌体裁争论的现象及根源,解析道学派的诗学思想与现实创作中的矛盾成因。  相似文献   

11.
初学诗歌者,往往会因诗歌与读者的距离而无法读透诗意,对诗歌的形式——语言有陌生感,对诗歌的内容——诗情缺乏深入理解。"四读法"是一种实在的学习方法,即从诗歌的字音读起,渐而读懂诗歌意思,读出诗歌感情,并获取感悟。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09,(6):53-53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永嘉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相似文献   

13.
用“找意象、善联想、多猜测、品特色”这“四步法”去解读诗歌,在新形势下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彰显语文的工具性,努力探索培养人才的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吴熙 《考试周刊》2009,(32):34-35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动物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不同文化赋予了动物词汇不同的含义及联想。文章以汉语“四灵”文化为例.对英汉动物词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旨在说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词汇语义内涵的影响.以提高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国华 《考试周刊》2011,(45):35-36
随着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古典诗歌鉴赏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作者认为诵读是提高古典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古典诗歌教学应"读占鳌头",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四味"——情味、意味、韵味和美味。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诗歌写作还能开展起来吗?"当人们对此疑问的时候,我们通过几年的课题探索和教学实践,回答道:只要做好"四助""五导",中小学生诗歌写作是完全可以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8.
刘克庄认为,中国漫长的诗歌发展,尤其是到宋代,在锻炼上存在两个极端,要么不讲锻炼而粗糙,要么锻炼过度而刻削,为救此弊,创建建立了系统的锻炼说体系:既锻炼精工,又精练而不雕琢,从而达到精工与自然的统一,这构成了中国诗学史上最完备,应用性最强的锻炼说体系,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柔敦厚”是金元文士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追求。主要由情性说和尊古说组成。情性说为温柔敦厚的理论基础,尊古说为温柔敦厚追求的目标。这个理论是通过对经学有选择地吸收和演绎,完成了诗歌从政治的道德的标准到审美标准的转化而形成;是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产物;促进了诗歌和诗人的独立性;追求诗歌优美、安闲、高逸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逸”,最早指人品而言。“逸”多见于画论,李白的诗具有“逸”的精神品格,李白诗的“逸”气突出表现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精神上的极度自由超越,精练的笔墨创造出抽象,空灵的美学效果,创作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