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相对后进的学生慢慢地被扣上了"差生"的帽子,且范围越来越大,成绩差一点是"差生",犯了错误是"差生",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等以下是"差生",升学无望是"差生",不能进快班是"差生"……"差生"这一称谓,经意或不经意地从老师、家长或学生口中流出,可谓字字刺耳、句句伤人。"差生"这顶帽子的确够沉重的,也使这一部分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抹杀了他们哪怕还剩下的一点点的进取欲望,学习基本上或完全丧失动力,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正>可以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昕:在父母眼里,好学生是不能和"差生"来往的,因为父母们怕"差生"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可是,"差生"也是人,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已经感到很自卑了,如果周围的同学  相似文献   

3.
<正>相信我们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班都有"好生"、"差生",无论你身处何地。大部分老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的学生贴上标签,哪些学生是班里的"尖子生",哪些学生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有,哪些学生是给班级拖后腿的"差生"……老师们对这些了如指掌。当然,差生与好生的待遇相差很多。一、差生与好生的区别待遇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比较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听话认真,成绩好;而差生成绩不好,常惹麻烦,老师不容易接受。这是当今教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艳丽 《考试周刊》2008,(17):46-47
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造成了现阶段职高生的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问题,可以说现在的职高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5.
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因素正常而学习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所占比例很大。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上的"非智力型"差生的学情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非智力型"差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非智力型"差生的特征1.数学缺乏兴趣。表现在学习数学中困难重重,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学习上就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正>前段时间听到两位老师的谈话,说自己班上某某某是"差生",自己的班上还有多少"差生"。初听只是觉得刺耳,细想却让人非常震惊:"差生"的称号已经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为什么还是屡屡出现?"差生"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业成绩低下、行为习惯养成不好的学生。其中,同时在两个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又称之为"双差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被忽视,"差生"则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语数两科中有一科成绩低下,则会被冠上"差生"的称号,如果语数两科的成绩都较  相似文献   

7.
"差生"辩     
报上有过这样一个统计:我国现有的学生中,被列为"差生"的有5000万人. 我怀疑这一数字的真实性. 5000万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一个法国人口数,或7个瑞士、10个挪威的人口数.我国现有学生3亿人,5000万"差生"不就是6名学生中就有一位吗?中国人并不笨,能有那么多"差生"吗?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一件事。因其难,才显示出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而得名。教育人难,教育差生更难。真正的差生往往是软硬不吃,刀枪难入的。说轻了无济于事,说重了破罐破摔,你能奈我何?即使如此,为师者仍须对差生充满爱心,以智者的居高临下去设计转化差生的"医案"。欲转变差生先得转变观念。"差生"?其实是很难界定的。学习成绩差便是差生吗?未必!一些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也当过"差生"。达尔文的神学成绩一塌糊涂,爱迪生被认为是弱智,数学家杨乐升初中时数学不及格,普希金诗写得很精彩,但数学却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走访及查阅资料发现"差生"一词仍普遍存在于外语教学中,而且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外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对所谓的"差生"从传统意义上定义是不科学的。学生的"差"来自于各方面因素,并不只局限于学生本身,并且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志,会对学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师的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改变,要求外语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消除外语教师"差生"观念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13,(22):8
《湖南教育(上)》2013年第4期刊登张界文章指出,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已成为衡量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比他人差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差生",自然是苦不堪言。他们很难被社会所认可。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对差生的认识偏见都极大,一提到差生,似乎就叫人担忧。社  相似文献   

11.
<正>很多人把中职教育看成是"差生"教育,把中职学生看作是"差生"。譬如,广东现代社会调查与评价研究院曾经联合腾讯教育,对全国9668名公众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现,84.6%的人认为只有差生才读职校。不仅社会这样认为,职业学校内部一些教师也持这种观点。接受调查的河南郑州一位职校老师就明确表示:"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职业学校确实是差生的集中营。"(羊城晚报,2014-12-29)把中职生看作是"差生"已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2016年9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一位中职  相似文献   

12.
中央教育部制(定)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育数学中,对差生的名词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差生→学习困难生→进步慢学生……。但现实中各类各级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何况一个班五六十人呢?在各科教学中,每个班总有几个差生,尤其是政治学科,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但差生并不永远是差生,只不过看我们如何对待他们。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思考探索,粗略的悟出了几点。一、亲近、信任差生,让差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差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政治成绩差而羞于见政治老师,更不会  相似文献   

14.
差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差生的转化要从心理上和学习上着手. 一、从心理上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帮助 1.关爱差生.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爱的基本需要,由于差生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差生更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爱,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5.
学敏 《家长》2013,(Z1):60-61
也许很多人会说,"差生"这个提法本身就不对,因为现在几乎没有笨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你不得不承认,存在有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学习成绩上不去,每次考试都挨批的这种现象。的确没有笨孩子,但是否愿意努力,学习方法不对等原因最终导致了所谓的"差生"。"差生"变优等生其实也不难,以下这8种催化剂可以帮你快速踏入优秀生行列。  相似文献   

16.
<正>钟启泉先生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一文中说:差生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今日的中小学里,差生现象有增无减。一般认为,这类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8%~10%。据说在美国,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甚至超过20%。在日本,有所谓"差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差生)之说,表明跟不上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冠以优等生的名号,学习差的学生则被打上了"差生"的标签,一旦被定义了"差生",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觉得很没面子,尤其是学生的自尊心将受到严重打击。所以,文章将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分析"差生"的特点以及怎样提高差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正>在教育倍受关注的今天,提高教学质量刻不容缓,作为执教者,快速提高教学质量的快捷方式,便是扫除拖后腿现象——让"差生"不差。那么,如何让"差生"不差呢?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一、查找病因,对症下药1.缺乏自信。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人的成功。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转变差生的第一步。班里的顾同学,缺乏自信、自卑。一次,她胆怯地站起身读课文,声音好像蚊子在嗡嗡叫,同学们都流露  相似文献   

19.
"差生"问题历来是最令老师和家长头痛的问题(这里是指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那么,"差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中等生和优等生呢?一、"差生"的形成1.内因: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因往往占主导作用,"差生"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互相作用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同时,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20.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差生一定程度上是教育本身制造的。"慢生"变为"差生"与教师有极大的关系。使"慢生"的成长速度加快,最关键的是想方设法激发慢生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为自己的"大器晚成"保持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