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北方农业发展也有了跨越性的进步。在新时期,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变、由普通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跨越。国家下大力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与条件进行了不断改善,使国家当下提倡的理念与农业发展相吻合。生态水利与绿色农业都是近些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在我国北方多数地区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与实施。而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并不是毫无干系的,相反他们是相互促进的。生态水利工程是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发展了也会带动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在本论文中,主要以我国北方地区为考察对象,重点探究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水利工程与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是我国的中国政治文化中心,2012年北京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外来和流动人口超过1000万。众多的人口在给北京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给北京的粮食、蔬菜、果品等基础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充分发挥北京郊区有限耕地的作用,兼顾城市生态环境,实现郊区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北京市的农业发展尽快步入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能揭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的变化趋势, 对探索农业可持续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简述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基础上, 从土壤有机质演变、作物产量变化、土壤酸化机制、土壤生态功能演变以及施肥的环境效应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30 余年长期试验所取得的成果,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展望未来发展, 以期推动我国土壤质量特别是土壤肥力演变研究, 提升国家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与科技有着很大的关系。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成功的达到了转型的目标,从传统模式转变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模式。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水灌溉,它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关注对象。为了使节水的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的更快,利用了物联网的原理和其结构的模式,从而达到节水效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看中国农业技术构成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引言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全民动员的历史时期(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999).由于与农业生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这样的努力最后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高产和高投入,农民不仅未能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中受益,反而由于高投入所导致的高成本,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全国性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业机械化论"已被否定.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着农业持续发展、威胁着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加剧"三农"矛盾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粗放式农业生产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4月26-27日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克莱尔蒙特市举行的"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美国生态农学家约翰·艾科德指出,大规模工业化的农业模式耗尽了维持其生产能力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了保证人类健康的自然环境,所以工业化农业不能保证长期的食物安全. 艾科德等专家指出,小型农场是相对于大规模工业化农场而言的,其规模的实际大小应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小型生态农场更依赖集信息、知识和智慧为一体的"集约型"管理而不是单纯依靠密集型劳动力投入.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及用养失衡导致土壤发生退化,东北黑土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此背景下,1978年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东北黑土区中部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自建站以来,围绕黑土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经过长期对农田生态要素的监测和研究,划分了黑土肥力变化演化的3个时期,提出了区域尺度上的土壤有机质阈值,阐述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演变规律,证实了通过农田作物的合理配置能够利用生态平衡调控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通过系谱法选育高产优质"东生号"系列大豆新品种10个,并且进行了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研发肥沃耕层构建关键技术,创建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在黑龙江省的十几个产粮大县示范推广。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大面积推广示范,长期试验示范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常规的现代化农业,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建立在消耗大量资源和石油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造成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耕  相似文献   

11.
段艺芳 《内江科技》2007,28(6):63-63,150
从"庭院经济"到"农业生态旅游村"资源开发建设,浓缩了新时期现代农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奔向小康的历程.本文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并探讨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6):389-392
我国东南红壤岗丘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长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优势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滞后。考察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粮食增产,抓好现有耕地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建设,建立“红壤改良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文华,山东广饶人,林学家,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自2010年起,连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 专家视点 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介绍了"大型水利工程对长江流域重要生物资源长期生态学效应"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的立项背景及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针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实事求是地指出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能满足系统揭示大型水利工程长期生态学效应的要求.在分析我国江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事业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以及内陆水域水资源、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科技现状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实施国家重要流域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资源环境和谐发展重点专项"的建议,推动生态水利、流域生态、生态修复学科创新,重点解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创新和集成流域水资源利用与流域资源环境养护高新技术,为国家决策提供有科学和国际法依据的数据支持、维护国家流域权益、保障江河湖泊生态安全、支撑水利水电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巩固黑土地粮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但由于该区域耕地的高强度、不合理或过度利用造成了严峻的黑土退化问题。因此,如何使黑土地粮仓高效、可持续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粮仓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黑土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央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要求,提出了协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增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以期为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国家粮食战略部署、农业政策制定及国家粮食安全稳固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生态安全总体状态、安全等级和障碍因素的分析,笔者发现武汉市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由改善中的不安全系统向安全系统转变,主要障碍因素是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状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的障碍度逐渐下降.武汉市应该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以缓解武汉都市农业的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使资源环境状态的恶化趋势得以扭转,从而保证武汉都市农业生态安全稳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从农业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人类对生活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已经改变了其他有机生命的组成,在人类历史的每一时期都留下生态问题的烙印·农业从封建社会的体力劳动形态转变到工业社会的以石油代替体力的高效率生产形态,却造成了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今后的农业将如何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彼此协调,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历史中,含有农业生产与生态协调的合理因素,食物链的应用即其一例。  相似文献   

18.
桑瑜 《华夏星火》2021,(1):51-55
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高达60% 以上.农业用水"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水安全的基本战略.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农业节水灌溉改造升级,提高了灌溉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农业灌溉用水的智能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灌溉...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长期积累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把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农业生态系统、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成本,变传统生产为清洁生产的原则,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11(6):391-394
我国东南红壤岗丘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长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优势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滞后。考察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粮食增产,抓好现有耕地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生态试验站的建设,建立“红壤改良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