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中扬个性 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的综合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放飞个性。请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词句教学的目标分两层:第一,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品味词句就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需要做到理解与品味结合,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种比较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教学工作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这是新课标中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文中情节引起共鸣,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了情感情境,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我在《如何进行观察》的作文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相似文献   

4.
新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少讲些,尽量多让学生去阅读、发现、探究、交流和积累。学生有了主体活动的空间,加强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5.
如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无论是引入数学概念,还是在运用、巩固数学概念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要知其然,更耍知其所以然。这样,既使概念的建构变得轻松、有趣,也让概念的本质在体验中变得更为清晰,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  相似文献   

6.
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数学全部内容的展开都基于这些数学概念之上,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  在教学中,引出概念,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概念的定义以后,不等于形成了概念 .要想让学生形成概念,还必须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概念作进一步分析,用不同的方式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  一、反复练习,巩固概念   正面阐述概念的定义后,应安排学生作巩固练习 . 例如:引入分式的概念后,可选下面题目让同学回答:   下列哪些式子是分式,为什么 ?  .  二、通过变式,深化理解概念   例如: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7.
淮建国 《学周刊C版》2019,(21):111-111
将情境教学的方法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带着一种体验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知识概念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学负数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负数概念,用负数解决生活问题,教师通过故事会话的巧妙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入负数的概念,通过观察图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负数外延,并促使学生利用负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要让低年级学生透过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好词佳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利用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意洋洋”与“伤心”两个关键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公鸡情绪变化的这两个关键词语,然后再请学生从读中找出文中写公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已经成为每个行业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教育行业同样如此,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而在初中化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为化学课堂带来极大的创新。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教学方式单一,很多抽象的知识无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是信息化课堂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让教师可以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总之,将信息化引入化学课堂的优势显而易见,本文主要讨论初中信息化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武志芳 《甘肃教育》2001,(11):22-22
一、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广泛分布在词、句、段、篇之中;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上的创新。学生通过朗读实践来理解、感悟、体验、积累,对课文有所感悟和发现,这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曲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曲乐中悉心地感受。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进行引导,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的优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八要”。一、引入要新。新颖的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最大公约数”时,一位教师在课前播放《好汉歌》。上课开始时问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公有。”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清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之一“公有”的概念,为进一步理解“公约数”打好基础。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以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曾吉雄 《广东教育》2007,(7):128-128
歌唱中的不少理论,中学生不易理解,讲得太多,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学生有种雾里朦胧的感觉,甚至让学生有无所适从的体会。采用适当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在教学中就用过这样的比喻:从一个音唱到另一个音,就像把头浸在水中的感觉一样;嗓音向上走,气息向下走,就如缆车一样,一个车厢向上行,同时另一个车厢向下行。通过这些比喻,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严明 《现代语文》2006,(6):84-84
品读,字典上的意义是诵读与品味,它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正确的品读能让学生感受作品形式的独特,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妙趣,进而更好地把握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而流于形式的品读,既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同时也无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而要让品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一定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王捷 《青海教育》2013,(9):42-43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立足语言,运用多种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要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来欣 《考试周刊》2012,(61):153-154
在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知化学:也可根据需要创设课堂实验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思考并理解其中的某些现象或原理:对于一些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探究以达到深化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这些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陈小燕 《考试周刊》2014,(52):181-182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尝试引入小品表演,通过让学生当"演员"将教学内容剧情化、脚本化,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小品引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护生临床操作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