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晓庄师范(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验园地。1923年,陶行知提出了乡村教育问题,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一百个人当中有八十五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随着他对中国社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提倡乡村普及教育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提倡乡村师范学校应成为改造、建设乡村生活的中心和灵魂;主张用穷的办法普及贫困的乡村教育;主张用活的教材和活的教学方法。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给当时的中国乡村普及教育开辟了一条蹊径,同时,对我们今天还不富裕的“老、少、边、穷”山区农村,仍有借鉴意义。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实践和理论,以期对我们当今的乡村教育实践有一点启发、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符合旧中国国情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陶行知不断实践、屡遭碰壁、苦苦探索,倾注了毕生精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1917年回国后、宣传、推广杜威教育的碰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不可能给中华民族开辟生路。他在回忆这一段的经历时说:“我从美国回来用杜威的一套到处碰了壁,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出路。”陶行知决心要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1925年至1926年间,陶行知接连调查了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和小学。这些学校不抄袭外国,从中国农村实际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倡乡村教育的先行者。他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说:“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决心把乡村学校办成农村生活的中心,而当时最感困难的问题,是缺乏乡村小学教师,因此,他于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该校于1930年4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封闭。晓庄师范学校虽然存在的时间仅三年,但在旧中国师范教育的混乱中,找到了一条出路,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也在晓庄师范学校得以形成和发展。下面仅就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一、乡村教师的地位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兴衰,都在他手掌之中”。在当时的中国,农民约占85%,农村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担负着改造国民的主要责任。因此,乡村教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前途的兴衰。二、乡村教师应适应乡村需要陶行知考察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后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曾说:“要想小学办得好,先要造就好教师,要造就好教师,先要造就好师范学校,造就好教师的教师。”他一生的实践,为我们办好乡村师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从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实行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于1984年确定了“坚持教育改革,借鉴行知思想,培养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办学思想和道路,开始了构建乡村师范教育新模式的尝试。实践表明,构建乡村师范教育新模式的过程,就是我们面对实际,正视困难,解决五个“矛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祟敬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最初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务长,又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发表了很多改进当时中国教育的主张。为实现创造中国新教育的理想,他创办了南京市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等具有改革意义的口号。国民党连这样一点进步思想也感到害怕,对他明令通缉。他逃到上海,先后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研究中的“晓庄学派”是以陶行知创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在地缘上,源于晓庄师范学校;在学缘上,由陶行知亲授;在业缘上,共同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对“晓庄学派”的研究,是陶行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前后,陶行知积极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教育改造运动,他认为改造中国传统教育的关键在农村。1927年, 时年36岁的陶行知决定在南京神策门外的老山脚下创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就是后来的晓庄学校。从此,陶行知开始试验和探索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实现他改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奋斗历程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他先后创办过晓庄师范和湘湖师范,并发表过《新学制与师范教育》、《天将明之师范学校》、《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师范教育下乡》等很多论著和演讲,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师范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形成了从乡村师范教育到高等师范教育系统的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这是他教育思想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对我国当今的师范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他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观察、研究,对儿童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尤其是他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早在20年代中期,陶行知先生就开始了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倡办“乡村幼稚园”,设立实验乡村师范学校,主张变“教授法”为教学法,迈出了改革中国旧的传统教育的第一步。在创办晓庄师范、儿童科学乐园和推行“小先生制”的实践中,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发现,即“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  相似文献   

12.
留美回国后,陶行知即融入“新教育”潮流。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他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启其“生活教育”系统实验;其后,又在上海创办别具组织创新的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育才学校,进一步丰富其“生活教育”的理论内涵。持续不断的多样化学校变革范式探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也是其吸纳杜威思想滋养、进而又超越杜威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从师范教育下乡到乡村师范学校的产生乡村师范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诠释者有着不同的理解。1935年教育部公布的《修订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各地方继续造就义务教育师资起见得设简易师范学科……设在乡村者,称简易乡村师范。《教育大辞典》将乡村师范定义为:“乡村师范学校是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主的学校。”陶行知认为:“乡村师范学校是依据乡村生活实际,造就乡村学科教师、校长、辅导员的地方。”他在《师范教育下乡》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不要以为把师范学校搬下乡就算变成了乡村师范学校。不能训练学生改造眼前的乡村生活决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其实,乡村师范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都很关注职业教育。1918年,他著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提出自己的职业教育观,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这既是他乡村教育实验的起步,也是从实践中贯彻生利主义职业教育的开始。晓庄师范学校由陶行知自任校长,初始学校仅设两院,第一院是乡村小学师范院,赵叔愚任院长;第二院为乡村幼稚师范院,陈鹤琴任院长。附设燕子矶、尧化门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大课题。在整个乡村教育体系中,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基础教育,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因而农村初中应体现出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毕生从事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借鉴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改革农村教育,办好合格初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写于1922年的《活的教育》一文主张:(一)用活的人教活的人;  相似文献   

16.
刘如杰 《成才之路》2011,(1):I0016-I0016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并撰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对联简洁明快,是他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陶行知乡村体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和探讨他的农村体育思想。陶行知农村体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健康第一”,积极倡导乡村体育教育。陶行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实施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育。他的体育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下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五十九年前,陶行知先生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对他那在萌动中的“生活教育”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试验,这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教育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读了胡愈之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一封信》很有启发,因此我也想来谈谈这个问题。胡愈老的信是针对我国文盲众多、科学技术落后情况写的,他认为要尽快摆脱这种落后状态,我们今天仍要学习陶行知的办学精神。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使人民大众都受教育,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大力推广播音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他充分利用了无线电广播大众性与直观性特点,先后通过晓庄师范学校、新安旅行团、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具体实践.积极推动播音教育的发展,很好地满足教学发展与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对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口号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