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成果日渐丰富。本文通过列举新疆口语中常用的汉语方言词汇,探究其特点和社会影响。旨在说明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在服饰上的出现对新疆汉语方言词汇发展成为流行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平方言对形容词程度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自身的方言特色。本文立足于语素、词汇和句法三个维度,对东平方言中的形容词程度表达方式展开探索。在语素层面,东平方言常用添加词缀或词根和重叠词根的方式展现形容词的程度;在词汇层面,前加副词是其常用方式;在句法层面,后加程度补语是东平方言表示程度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虽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但其方言却属胶辽官话而非东北方言。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满语、山东方言、俄语、日语对大连方言的影响极大。本文以食物词汇为例,对大连方言中的语音现象进行分析,简要阐述大连方言中的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4.
伴随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方言使用频率有所下降。我国的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教育教学主要语言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课题。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出发,对吕梁方言和普通话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发现吕梁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在为其他方言区提供研究蓝本的同时,促进普通话和方言互补优势的发挥,为我国教育教学语言使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北方言既是东北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东北区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东北方言中存在一部分日、俄、朝、满等国家或民族词汇,这部分词汇之所以能融入东北方言,不仅因为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和历史上数次的移民迁移运动有关。来自日、俄、朝、满等国家和民族的外来词汇在东北文学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词汇对塑造东北区域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展现时代主题,刻画社会背景;丰富人物形象,突出背景、社会关系;增强作品表现力,激起读者共鸣打造作家个人风格;体现了作家的民族属性起到了很突出的作用,使东北文学作品成为时代、风土、人情、性格和氛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方言区现代汉语教学要立足本地区方言状况,有针对性地将方言与现代汉语结合,让学生立足母语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学习,从而在语言实际中遵守现代汉语的规范性。本文从方言示范与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方言比较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教学,方言调查与现代汉语课外练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例,探讨闽方言区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变化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另一种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变化,这两种语言变化都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东乡和丹阳处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交界带,是典型的混杂型方言。本文将考察丹阳方言和东乡方言中人称代词类复数标记"-们[mn55]"的使用,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研究说明影响词汇扩散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清代是汉语北京方言出现大幅度变异的时期,这种变异主要是满族入主中原及定鼎京师的影响.清代的整体文化态势使满语淡出于历史文化场域,满族却通过与原来操汉语民族间能动而充分的双向交流互渗,将自身在语言方面的系列信息乃至语言习性,铸入到了北京方言之内.北京方言的突出特点——轻重音处理方式与"儿化韵"大量使用,以及若干满语词汇的留存,都与满人长期打磨玩味北京方言有关.满人在学说汉语文的过程中,本能地规避汉语古音韵及传统文言的态度,也拉动着北京的汉语方言向着自由、晓畅、俗白、平朴的方向伸展.曾经作为清代官话的"京腔京韵"的北京方言,其最为切近白话语体、极富表现力等多项优势,使之在中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文婷 《文化学刊》2016,(4):213-214
维吾尔语突出的通俗性源自移民的文化背景以及谚语自身的口语身份,谚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方言,有自己特有的语法和词汇。本文主要研究维吾尔谚语的通俗性,将各种文化联系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发挥维吾尔谚语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19世纪西洋传教士带来的粤语文献逐渐被学界重视,它们是研究粤语语音、语法和词汇历时演变历程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为追溯粤语的历史提供方便。欧德理于1877年在香港出版的《广东方言词典》就是一部语言学价值较高的著作。本文在分析《广东方言词典》的体例和特点的基础上,构拟19世纪中期的粤语声韵调系统,并就两套塞擦音和擦音、kw声母的处理、舌尖元音■和单元音复化等几个相异于当代粤语的声韵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推进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的规模正逐步扩大,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商开发和精神发展需求,而且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十分宽松的文化学术环境,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加强大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先进的社团文化理念、加强社团的科学管理、完善社团的队伍建设、提高社团的活动层次、构建社团的创新机制是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那谁"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见词汇,是在日常交流中出现舌尖现象情况下用来表示指称对象的权宜之称,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指别语和称呼语。本文基于语用标记论视角对"那谁"进行分析。首先,就"那谁"结构特征、语境依赖性以及不对称性和标记性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关联论和省力原则的角度探究"那谁"的语用标记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其主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高职院校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现职业特色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秉持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探讨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对策,形成以文化建设引领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探索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的过程中,在对一些词语的词源和构词理据进行寻根溯源的分析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天津方言语汇源于隐语行话,是江湖文化在天津方言中的典型反映,是江湖文化与码头文化的合流。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主要来源于梨园、青楼、江湖诸行和犯罪集团。对隐语行话词义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隐语行话丰富了方言语汇,隐语行话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加强对隐语行话的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参加社团。开学之初,余大北一口气参加了8个社团,以为一进了大学便可以大显身手。尽管加入社团要交会费,但余大北在所不惜,自我安慰“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令余大北大感失望的是,他只有交会费的权利却没有享受会员的权利。一学期下来,他竟然无事可干。后来一位师兄教训他:“你真是钱放在兜里烧得慌,去打水漂。那些社团哪里是招新,它是在招钱。”从此,余大北对社团简直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7.
波多黎各作为美国的自治区,其西班牙语呈现出区别于美洲其他国家的独特性。本文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波多黎各历史及社会文化的梳理,发现印第安语、西班牙各地方言、非洲语言、英语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波多黎各西班牙语有过语言接触,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对波多黎各西班牙语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永新 《文化学刊》2013,(4):139-148
方言文化是用特殊方言形式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宁远方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浓厚的巫文化遗风,强烈的宗族意识,粗朴的乡土风格,官话和平话混合的方言名称。  相似文献   

19.
阮崇友 《文化学刊》2015,(3):206-209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研究对于探讨蕴含于该方言背后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透视其民族心理结构等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之一。本文围绕语法对昆明方言词进行研究,以揭示昆明方言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ward Sapir)论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提出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论点,即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萨丕尔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 很难想象一种语言或方言,始终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就好像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一样。就以我国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而论,语言之间的接触也是经常发生的。一方面是域外语言与汉语相互的借贷,一方面是域内各兄弟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包括方言)之间的接触;不管是那一种形式,语言与语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都增加了互借的机会,于是就产生了语言的“借贷”。 语言的“借贷”实质上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只要有文化交流,就可能把有关的词引进或贷出。因为语言中的三大要素,只有词汇最为敏感,也是容易洞察到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