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铸行的“嘉定元宝·折十”铜钱,世所罕见。广安安丙墓地出土了相当数量此类铜钱,揭开了其神秘面纱。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该币确系为宁宗嘉定年间所铸的结论,同时提出了该币为安丙墓地而专门铸造的冥币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四象”为古代墓室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它是人类寄托亡灵于宇宙的象征。安丙家族墓地以精湛的石刻技法,镌刻出表现形式各异的“四象”浮雕,反映出南宋时期“四象”石刻艺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继承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概况,并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贺氏源头考     
《寻根》2016,(3)
正荆、楚贺氏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卷十七后纪八记载:大禹平定荆楚之后,季芊(又名季连)的儿子附叙受封于熊地,其子名穴熊,夏代时楚狐父后裔鬻熊子为西伯师。至周成王时,荆楚熊氏家族  相似文献   

4.
钓鱼城与南宋政权贾大泉合川钓鱼城是南宋时期四川抗蒙(元)战争中最重要和坚持抗战最久的战略基地。从1243年余派冉进、冉筑城设防,到1279年王立开城降元,历经数百次战斗,坚持抗战达36年之久。它在13世纪50年代以前拖住了蒙军伐来的主力,60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5.
健康人格的心理定势协调与和谐○祁英儒家文化主张“和为贵”,希望建立和谐、平定的人际关系。《论语·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对和谐与协调的朴素概括。“和”,...  相似文献   

6.
李怡 《华夏文化》2005,(4):38-40
杭州西湖风景秀丽,妩媚多姿,千百年来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流连于其风姿倩影之中,产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无限缱绻之情,竞相以诗文画作加以赞颂,留下了众多传世佳作,从而使美丽的西湖更平添了几许诤隋画意。在以西湖为创作对象的画家群体中,南宋画院画家开时代之先,尤以“南宋四大家”为代表,即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琏四人。  相似文献   

7.
李心传(1167-1244),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或秀岩野人,晚号霅滨病叟,隆州井研人(今四川乐山人),历官史馆校勘、工部侍郎等,一生潜心著述,成果颇丰,与李焘并称“二李”,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井研四李”家学渊源,名重于巴蜀之地,心传则经史兼通,学识渊博,当时文人雅士大都乐于与其交往。  相似文献   

8.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9.
“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关于“解手”的民间传说,皆认为它的起源与历史上的移民迁徙有关。但在归源于哪一个具体历史时代上,却有较大的分歧:四川以外地区一致认为,“解手”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唯独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于清初。本从四川地区存在一个明代洪武大移民时代,毫无例外会出现强制移民现象,而清初四川不具备推行强制移民政策条件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四川地区把“解手”传说归源于清初,是由于混淆了发生在明、清历史上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性质,是“附会”历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制的“东坡肉”脍炙人口,至今被列入杭州名菜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擅长做粥,在他众多的创作中,吟咏当年江苏、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的就有上百首,其中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独特见...  相似文献   

11.
庐山岳园     
刘堂鑫 《寻根》2002,(2):61-64
史书上记载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有“岳家市”,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家宅。  相似文献   

12.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千百年来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但到了近代,四川同全中国一样,挣扎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20世纪伊始,清王朝推行“新政”,四川从此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仅就四川经济百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作了全景式的概述,将川人的强国兴川之梦、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展现给世人。  相似文献   

13.
符均 《华夏文化》2002,(4):20-22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编纂的大型通史——《通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文化界影响巨大,后人将其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全称为“三通”。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可见“三通”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14.
在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地区,有一座四周建有两层围墙的院落:大门正中悬挂一块匾额,上有“贡院”二字墨书;另有两块书写“明经取土”、“为国求贤”的匾额分置左右。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方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这座贡院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用于府、县学考试。明定都南京,江苏、安徽两省乡试及全国会试曾在此举行。明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仍按期举行考试并加以扩建。贡院中心原有“明远楼”,三层建筑,四面皆窗,居高临下,可监视四周共计20644间应试考生的号舍。江南贡院规模大,占地广,同顺天…  相似文献   

15.
纪谷芳 《寻根》2011,(1):132-134
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反叛之后,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迂往江淮间安置。此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人烟稀少,因此被中原汉人视为“蛮荒之地”。  相似文献   

16.
陈元光南征及其家族闽籍化陈永安一、征战及其终结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奉命率府兵3600人,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南征人问,历经万里跋涉,终于来到了泉(州)潮(州)交界处。本为平定“啸乱”而来,不料反被土著迎头反...  相似文献   

17.
壮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90年统计,壮族在全国共有15489000多人,居住在广西境内的就有1400多万,其余散居于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壮族及其先民是岭南广西地区最早的和人数最多的居民,秦、汉统一岭南后,他们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早的成员之一,一直是开拓和建设南疆的一支主要力量。壮族的称谓,有多次演变。壮族先民于先秦时期,称西巨、骆越;汉唐时又称作乌济、俚、僚;春秋战国时有所谓“蛮夷”、“百粤”之称。现在的称谓原作“撞”,此一说法,在南宋人范成大(桂海真衡志浦据可查“庆…  相似文献   

18.
谷卿 《中国文化》2022,(2):306-321
南宋時期多數詞學批評仍受北宋詞話評點話語和模式的影響,但也體現出作者試圖梳理詞史、考據本事、還原詞境、理解詞人以及歸納詞派風格、探索創作心理的努力。南宋一些詞話頗具傳奇元素,緣於事而欲探究詞之“情”與“境”,不少詞學批評存見“詞史”意識與學問化傾向。簡略的批評話語的確難以盡顯和表明藴藏其後的觀念,有關思想内涵的研究需要多重形態文本的交互參證,南宋時期詞學批評不乏“近雅”者,而在此基礎上能得“加詳”,或許更有利於文體的突破和意識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闽文化的崛起与河洛文化南传徐晓望河洛文化南传闽中历史的回顾闽中为闽越族居住的地方,自古被视为蛮荒之地。汉武帝平定闽越,“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直至东汉末年,闽中仅设五县,人口十分稀少。降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汉族始远徙入闽。唐代闽人...  相似文献   

20.
小议陕南西部山歌●傅杰陕南西部宁略勉三县,毗邻川甘,地处川陕甘交通要道。古褒斜道、金牛道横贯南北,历史上“湖广填陕西”、“四川填陕西”等人口大迁移,此处都是必经之道。民风民俗很受两省影响。这一带的山歌融汇了四川、湖北的韵调,深深地带上了楚、蜀文化的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