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贫困省份,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较大。据调查:某村青壮年劳动人口3214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有2603人,占80%以上,全村524户,全家外出103户,占20%左右。这些纷纷外出务工的农民,他们的子女大都留守在家,他们中占50%的随爷爷、奶奶生活,占40%的随外公、外婆生活,还有10%的被寄托在亲友家中。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学生占农村在校学生的77·9%。不少留守儿童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只要有学上、有书读,就行了,能不能成才,那是命中注定的。不少教师却认为:现在的学生家长只知道养不知道教,简直就是把学校当成…  相似文献   

2.
"留守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与一般同龄人所不同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在"留守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带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前,"留守学生"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几年来,我校关工委不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学生"普遍和个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留守学生"存在问题的对策。用关爱、关注、关心,让"留守学生"不再孤独守望,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为他们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团结、互助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留守学生"笑靥如花。  相似文献   

4.
“留守学生”是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一个常见群体。据调查,农村职校的“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社会关注不够等。笔者认为,加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责任,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对打工族后代的教育,却因为他们远离了父母,变成了真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催生了"留  相似文献   

6.
刘国成 《教师》2014,(9):19-19
留守儿童是当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文章指出,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随之而来的“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就成了摆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必要的情感关爱和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某农村中职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学校要建立起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监控体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汤杰英 《中学理科》2008,(4):143-144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学生总数在880万左右.温州因为经济发达,所以父母外出经商的很多,而留守学生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我校是一所农村示范初中,有36个班级,学生总数为1620人,其中父母均不在家的有144人,只有单亲在家的609人,“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2%左右,我所带的班级有45人,其中父母到外地经商的有10人,占了全班比例的26.5%,父母出国有2人,  相似文献   

9.
留守学生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问题应该摆在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该文分析了留守学生的现状,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职校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行为规范、纪律松散、集体观念淡薄、文化课基础差、品德和行为欠缺规范等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职校的办学特点,发挥农村职校的职能作用,更新办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优化职校环境,培养新型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最终实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目前农村职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当今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留守小学生课外阅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消解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有必要为农村留守小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开展好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重视课外阅读成果的展评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而我们黄桥老区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还较为滞后,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较小,绝大部分都纷纷奔赴苏南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其中有很多是夫妻双双“东南飞”,将学龄儿童、青少年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管理(我们暂时将此类孩子称作“留守”学生),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2004年暑期,我们对在校学生做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将子女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5郾4%,男方外出打工,女…  相似文献   

13.
在留守学生日益突出的农村初中,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成功与否关系着农村教育事业的成败。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试从用心关爱留守学生、宽容对待犯错学生、对留守学生因势利导、重视跟家长沟通这四方面探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一年之中(或几年)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就会自然地存在一种被人遗弃了的感觉,即“没人管、也没人要了”。这样,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缺乏自信,很自卑,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要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渴望亲情啊!  相似文献   

15.
孔惠香 《宁夏教育》2012,(Z1):145-146
我从教的学校是一所乡村中学,在全校453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128人,占全校学生数的28%。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69.4%,有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6.
陆先美 《新疆教育》2013,(15):229-229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或单独生活的孩子。目前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学习上成绩差,生活上卫生差,行为上不良习惯多。其中“厌学倾向严重”更是“留守子女”诸多学习心理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如何关注农村初中“留守子女”,帮助“留守子女”克服厌学,对于提高浓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贫困线之下到解决温饱,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物质文明以“短频快”的形式转变。然而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的相对滞后,严重影响着人的生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时下,在城市务工浪潮的冲击下,青壮年夫妇纷纷进城务工来丰富物质文明,“空巢老人”“留守孩子”成为了农村的现状,温暖的缺失,亲情的冷漠,无羁的管教,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料峭春寒挡不住民工潮滚滚的洪流。春节刚过,大批农村务工人员汹涌着向沿海涌去,不少农村中小学生又成了“留守一族”。 爷娘打工去抚儿翁与姑 早春二月,一场寒潮悄然而至。在洞口县醪田中心小学校门口,70岁的廖奶奶拄着拐杖,拿着棉衣,在等她的宝贝孙子。儿子媳妇过完年就去了广东,留下一双儿女,交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老俩口腿脚已不怎么灵便,田土早就不种了,租给了邻里,就在家里伺候两个孙儿的吃喝,好在读初中的孙女13岁了,稍稍懂事,家里的事可以帮一把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敏感话题。两河口中学是邻近县城的一所山区初中学校,在校学生913人,在服务范围的十个行政村里。有1.1万人外出打工。2005-2006学年度,我校留守学生113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达到43名。2006-2007学年度留守学生达到312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78名。由于监护人的缺位,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影响,这些孩子往往存在心理缺陷,学习成绩较差,生活习惯不良等。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和时代特征。我校把留守学生的教育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20.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自己留在技职校生活和学习,并需要其他亲人帮忙照顾的未成年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技职校中,留守学生约占所有学生的15%,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无疑,许多"留守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其中部分学生因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后,不仅家庭经济变得更为宽裕,而且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强、独立、开朗、乐观了。他们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转化为了学习上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但大部分"留守学生"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