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认为:“神话模式——是关于神祗的故事,其中人物有行动的最大力量——是一切文学模式中最抽象、最程式化的模式。神话体现了最基本的文学程式和结构原则。”这一理论站在文学发生的源头对文学文本的深层心理结构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依据这一理论,细读大庆作家王勇男的早期诗集《雪太阳》,分析其作品中存在着神女峰原型的隐形结构,为我们认识王勇男诗歌的深层心理结构、神话原型的意蕴、深刻的生命意识乃至现代性人文话语图景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可操作性,这对确定王勇男在中国当代诗歌主潮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和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始文化,其兴起源于对人类原始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剖析原始文化时主要借用了“万物有灵”、“交感巫术”以及形成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和心理的相通性让这个批评模式在中国原始文化上的运用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对这一理论的体现足以证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4.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是士大夫将其人格理想倾注其中的艺术殿堂,徜徉其中,处处可以看到“圆”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人的“尚圆”心理亦可略窥端倪。  相似文献   

5.
原型心理内涵的双重性是指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和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原型范畴特点决定了原型受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影响。文化定势渗透到原型中,影响到原型与范畴成员的关系,决定着原型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探索,“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流变以及在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造成的轰动正是由于其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对“狼”性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蕴含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儒家心理教育思想所包含的“适应心理—致中和”“人际心理——仁爱本”“意志心理——坚忍”“学习心理——知与行”“人格心理—健全”等内容,对当今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心理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与时代相融合,实现内容特色化;运用网络载体,实现方式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实现教育个性化;关注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幸福感,从而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原型有文化心理的和认知心理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文学批评中的文化意象,后者则强调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但两者均与文化相关。文章试图从原型与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关系、以及文化定势对原型的影响,阐释认知中的文化渗透,进而揭示原型和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人类在对世界的理解中形成的两大模式———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中国书法审美文化“中和美”价值标准在多元文化价值中的境遇,提出传统书法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于突破经典程式,并走出单一的审美取值,确立与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相适应的多元兼容的审美阅释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从蒙太尼里神父"杀子"的悲剧入手,探讨了其行为上的特点,并对决定其心理、行为的三个原型:原罪原型、救赎原型、审判原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他悲剧的根源在于其身上"人性"与"神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原型批评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重要文艺批评方法,80年代后传人我国内地,经叶舒宪、方克强等学者的译介和实践应用得以革新并趋向中国本土化。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西方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影响及其原因。揭示“原型”与。意象”在人类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上意义的契合,力图打通中国古典理论话语与西方当代文论话语的隔离,拓展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英汉构词法,有从传统角度研究构词法,有从认知角度研究构词法,还有从原型理论角度来探讨英汉点面构词法。原型就是点面构词法中的“点”,非原型的成员即边缘范畴成员是点面构词法中的“面”,这个“面”是以“点”为圆心辐射出去的。英汉词语的点面构词法能产性都很高,其中汉语的部分词汇受英语的影响较大。出现点面构词法的认知过程是由于人类的类比心理和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普及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是通过对语言的娴熟驾御能力体现普通话的审美价值。文章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弱化对应试者"说话"项能力考察的现象出发,从测试员心理定势、评分标准的模糊性、传统教育模式三个方面探究其弱化原因,呼吁应积极重视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倾向性,其形成与发展既有来自遗传的因素,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按照人格的特质分类研究,王登峰等人得出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并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人格研究中国化应当成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认识中国是所有立志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期望达到的目标和理想,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理想则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的探索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学家翟学伟在本土社会研究的实践中,提出应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寻找研究中国社会的本土视角。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工具,在现代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建立本土的学术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他提出“描述—情境—诠释”、“语言分析”和“讲故事”等是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方法,并在研究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构了一系列解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本土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象形文字。而定中构词法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它在两种语言中的应用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文章试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范畴理论、原型理论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定中构词法所体现的英汉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构建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把个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通过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来表达个人的需求.文章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涵、如何实现自主学习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支撑自主学习的“四要素”和创新自我对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从《狼图腾》的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的“《狼图腾》热”这一现象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钩沉。“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流变脉络的明辨以及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产生轰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