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诗歌史上的最宏伟的史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对这部作品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失乐园》的评论历程。德莱顿,着眼于《失乐园》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较,认为弥尔顿兼有荷马和维吉尔两人的优点;艾迪生就《失乐园》中的人物刻画、史诗的主题性质、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他也指出了史诗中的不足;新古典主义批评的集大成者约翰逊全面肯定了史诗的道德意义及崇高的风格,但他认为弥尔顿的词汇乖癖、笨拙。这个时期的《失乐园》评论都是以新古典主义理论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作为清教徒的诗人,弥尔顿试图从人类的角度写这部史诗。《失乐园》以圣经题材作为基本构架,描写了人类最初衍变的史诗,并浓缩了整部《圣经》史,所表达的各种观念都以圣经为模板,在具体细节安排上多引用圣经内容。充分说明了《失乐园》是一部完整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3.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燕 《文教资料》2005,(20):89-90
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婚外情故事,探讨了现代社会人的生存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性爱来寻求失落已久的生命价值,暴露出现代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境遇。该往哪里去,路该怎么走,这是《失乐园》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代表作,创作于1667年,在作品中,弥尔顿运用拉丁文式的句子结构、生动的修辞手法,使整篇史诗波澜壮阔,同时诗人的政治抱负、宗教信仰、人生苦乐都在这首诗中得以体现。本文从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代主义时期三个阶段论述国外文学家们对《失乐园》的评价,最后结合国内研究情况,指出今后《失乐园》研究势必走向多元化,形成开放、创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没有一本书像《圣经》一样对人文有如此影响力,它成为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小说中对联圣经》话语、典故及多种比喻象征意象的引用,失乐园和复乐园原型意象的体现,以及女主人公简爱对于平等的不懈和宽容的性格符合((圣经》所崇尚的教义,也无不体现了夏洛蒂·勃朗特“圣经式”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失乐园》:一部人类史诗和圣经史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乐园》的主题是人的堕落和神的拯救,这两条情节的主线和副线 相辅相成,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国内学界对《失乐园》主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偏 差,这也影响了对作品中反面角色撒旦形象的正确评价,应该说人──亚当、夏娃 才是作品的主人公,他们的堕落代表了人类的堕落。由于清教徒弥尔顿力图从人 类的角度来写这部史诗,主题的崇高也带来艺术风格上的崇高。此外,《失乐园》 还以圣经作为它的基本构架,除了它浓缩了整部圣经的历史外,它所表达的各种 观念也均以圣经为依据,在具体细节的安排上也多引用圣经内容。这些说明《失 乐园》除了是一部人类史诗外,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圣经史诗。  相似文献   

8.
素体诗的特点在弥尔顿代表作《失乐园》中得到充分发挥。弥尔顿擅长运用拉丁词汇、拉丁句式、倒装以及长句,因此形成了庄严体诗风。他的侠骨斗志在在《失乐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弥尔顿的另一部代表作为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梦亡妻》,《梦亡妻》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意义可以体现在音韵方面、用典方面以及宗教影响方面。在《梦亡妻》中读者会看到弥尔顿善良温柔的品性。  相似文献   

9.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失乐园故事的变体:《弗兰肯斯坦》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所扮演的故事是失乐园故事的变体。从这一原型视角可以进一步理解该小说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始创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认为,在语言系统中存在着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二项对立的形式,即语言的标记性表现为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一个成分具有某种特性,另一个则没有这种特性。鉴此,相对于英语中以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状语分句这一有标记(marked)表达形式,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分词短语等非分句中隐含的假设意义则可视为该意义的无标记(unmarked)表达形式。它们不仅成为虚拟意义表达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而且还说明语言表达的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相互补充的。  相似文献   

12.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说作用,二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3.
质疑的对象是认为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转注说。"转语"是同一民族语言内的音义变化。王力先生说:"上古,‘目’与‘眼’不同义(眼是眼珠)。"孙中运先生把王力先生的话篡改成"‘目’与‘眼’不同义"。"眼"来源于"艮"不来源于"目"。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研究.语文教育主体是指施教者与受教者在语文活动中应建立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它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既是一种发展、变化、动态的关系,又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要做课堂学习的对话者、个性发展的激励者、立身行事的引导者;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要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间互为条件、相互变化、相互依存.在语文教育中施教者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者潜能的开发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反诗",指的是历史上那些"表示造反之意的诗词",它与那些讽刺时政的牢骚之作是有所区别的。历史上的反诗,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鼓动号召式的,这类反诗直接煽动反抗情绪,政治色彩强烈,语言粗疏直白,缺乏诗之韵味;另一类是自抒胸臆式的,这类反诗侧重抒发个人情感,语言虽然浅显,但由于消除了政治功利性,因此艺术成就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对职业教育几个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中“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三个概念使用频率较高,但存在严重的混用现象。三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存在层次上的差异,而又有相互包容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三者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培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生态和国际文化生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文化建设方向、特征、要求等来培育。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日常口语体与整个书面语体相对,它们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体,在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各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和借用,但上述四个方面口语体又有自己独特的修辞特点,总的来说,这与口头交际所具有的直接性、无准备性、非正式性等特点有关。口头言语之使用要依交际对象、目的、场合、手段等为依据,将语言内、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河南客民迁到苏南,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溧阳、句容、溧水、宜兴、吴江等县(市、区),接触的方言主要是北部吴语,形成了苏南河南方言岛。一个多世纪以来,河南方言岛对原住地农业词语继承保留、与迁入地农业词语相互影响渗透、受到普通话农业词语影响,证明语言接触对农业文化接触演变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