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原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改写以前,有一个人叫秋,他从小就喜欢下棋,也十分用功。斗转星移,秋长大成名了,成了一位棋师,别人都很崇拜秋,便叫他"弈秋"。有一天,有两个人慕名而来,想拜弈秋  相似文献   

2.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笔优美,情味深厚,被誉为散文名篇。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基于散文写实的特点,习惯于从字面理解,认为该文所写之秋就是北平之秋,"清""静""悲凉"即是北平之秋的特点。但若从写作背景、北国之秋实情和作者经历等方面来考察,该文所谓的北平之秋,多是江南之秋的变幻。一关于《故都的秋》的创作经过,在郁达夫该时期的日记中,有许多记录。1934年7月16日,郁达夫  相似文献   

3.
(一)弈秋①,通国②之善弈者也。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④中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⑤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注释】①弈秋:一个名秋的下棋人。弈,下棋。秋,人名。②通国:全国。③使:如果让。④缴(zh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5.
原作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6.
猫又  周博文 《音乐世界》2007,(19):52-53
美食之秋、运动之秋………同样,你也可以选择过一个摇滚之秋。就像今秋 J-ROCK 界来势凶猛,从9月底至12月初都接连不断有新歌上市。因为这些音乐,这个秋天你将告别沉寂,将身心都投入到激情中去。  相似文献   

7.
弈秋诲弈     
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彝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咏写过秋景秋色,然而只有《故都的秋》最值得人领略欣赏,因为它别有一番情韵。文章的题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饱含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炼含情。文章的第一二段是总起,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作者先写北国故都之秋才够得上秋味: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接着写江南之秋,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惬意。文章第二部分是分写,从记  相似文献   

10.
《小学青年教师》2012,(2):27-30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相似文献   

11.
孙长林 《文教资料》2005,(31):128-129
在众多的描绘秋的古典诗词中,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同样是秋,何来悲喜之别呢?其实,秋作为客观的存在之所以有悲喜之情,皆缘于诗人的悲喜之情。因此,秋只是成了诗人情感的外现。所以说,秋风秋雨总关情。下面,我们从“秋之悲”和“秋之喜”两大方面具体来感受秋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联系。秋之悲悲秋,说白了,只是借秋景以抒悲情,借景抒情罢了。梳理悲秋之作,其悲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羁旅之思、离别之苦、年老之悲、身世之叹和失意之感。羁旅之思:秋季,天地空旷,凉风透衣。长期在外的游子,一…  相似文献   

12.
翻阅以往参考书对于《故都的秋》一文的解析,多将其主旨定为了"悲秋"。但我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下认为他其实更想要表达的是对北平"秋"之偏爱。我认为本篇课文,很好的诠释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诗句。文章看似像一篇悲秋之作,实则是一篇喜秋之作,非悲却喜。本文分别从他笔下北平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意、奇特的"秋"景三处,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以及笔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乐观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3.
足音三记     
在天高云淡的秋,在清凉爽洁的秋,在万物成熟、丰收的秋——听一曲秋歌,于足音三记中觅成长之足迹,让你我——我们,所有曾经的小孩都沉醉在如秋般静美丰实的文字中吧。  相似文献   

14.
教材: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三峡之秋》一文,谁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呢?(学生回答)那三峡之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答)  相似文献   

15.
《汉宫秋》是一部“愁雾悲风”般的抒情作品。剧中“秋”的使用与描写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秋”在剧中也不仅仅起着环境渲染的作用。作者以为,“秋”在剧中意蕴着悲,它奠定了全剧的悲剧基调。“汉宫秋”实际上是“汉宫悲”,是元帝之悲、王朝之悲。当然,秋景与悲情的完美结合,提升了作品的意境。“秋”还流露着作者寻找精神家园的迷惘之感。而且,正题中的“秋”字本来就传情达意,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6.
秋是郁达夫表达感情的点,特别是故都的秋,不仅是因为看不饱、尝不透北国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更是因为北国之秋的深味,这种深味和作者的性格情趣、人生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文本解读多用一个尺度对文本进行贴标签式的概念化分析。为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沟通的桥梁,笔者借助孙绍振先生"情感逻辑的还原法"与"同类比较法",以还原情境式的多样化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咀嚼文中"字字关情,句句揪心"的精彩细节。以此还原《秋天的怀念》中三重秋境:史铁生人生之秋、母亲生命之秋、史铁生重生之秋,引发其"好好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妙比喻巧对比奇排比○陕西方庆玖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散文的语言简洁清丽、脍炙人口,《故都的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文的语言更让人叹为观止。文章极写了北国之秋,意味悠远,情调优美,文中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的一组句子,尤令人回味。作者...  相似文献   

19.
师:诗人感秋,词人怀秋,秋景向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传神主题,同学们能说说“秋”的诗句吗?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生:自古逢秋悲寂寥。师:古人怀秋,常以悲秋、伤秋为主,但也有人慨叹“秋之浓烈、秋之力量、秋之动感、秋之气魄”,这便是伟大词人毛泽东的“独立寒秋”。词人笔下的传神秋韵一洗萧瑟,摇落变衰之感伤,换之以万物蓬勃奋发之情状。  相似文献   

20.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举办的“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名师经典观摩研讨会。“滕王阁之秋”,硕果累累,聆听蒋军晶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