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问题是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一切吗?爱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吗?爱是万能的教育金钥匙吗?不是!决不是!爱决不是教育的全部。高尔基说:“单单是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6,(9):40-41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创办于1911年,悠久的办园历史,为幼儿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幼儿园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凝练成"爱德、求真"的教育思想。"爱德"指培养孩子乐于关爱他人,亲近社会,促进孩子与社会的和谐,使孩子在“爱”的教育中求得全面发展。“求真”指培养孩子乐于探究,亲近自然,促进孩子与自然的和谐,使孩子在“真”的教育中求得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转化学困生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个微妙的心灵共振的过程。转化学困生时,班主任不仅需要方法、需要艺术,更需要交出自己的心,付出自己的爱,有“爱”者事竟成,在爱的滋润下,这些潜力巨大的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找到自己的蓝海。  相似文献   

5.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刘雄辉就是执著热爱学生的榜样。为了学生,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热爱学生的关键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刘老师一直教育学生“未做学问,先学做人”。上语文课时他对学生生动地讲了一则叫“财富、成功和高尚”的寓言故事。故事使学生体会到:高尚是灵魂,哪里有高尚,哪里就会有财富和成功。刘老师就这样寓道于教,在充满乐趣的寓言故事中,渗透着做人的深刻哲理,他深深懂得爱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其效果是…  相似文献   

6.
赠母亲     
【简评】母亲默默地爱着自已的孩子,这种爱通常表现得并不直接,甚至会表现为“无休止的唠叨”和“近科严厉的劝导”。然而,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正是母爱,孩子对母亲的一点点理解都能成为母亲最大的安慰,都是赠与母亲的最好礼物,哪怕这种理解是出现在“别人告诉”和孩子“长大后”。[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背景资料:生活证明,如果孩子们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去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情感缺失”,他们缺少同情,不会感动。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从爱父母开始,学会爱,感受爱,并将这种爱洒向需要它的地方。设计《爱的变奏曲》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希望在“爱”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用爱心去回报爱他们的人们,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相似文献   

8.
曾美兰 《山东教育》2002,(27):15-15
孩子从家庭走到幼儿园,是其人生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其未来思想、性格、心理、能力的形成,都与这一教育园地的培养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所以,在幼儿园里,注重以人为本,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高雅的成才环境,是幼儿园园长与老师们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孩子犹如一张没有涂抹的白纸,任老师在上面挥洒“笔墨”,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老师为孩子提供的是一个具有健康、向上、自由的天地,孩子就会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中,正常发展,迅速成长。反之,则从根本上阻隔了孩子走向美丽人生的道路。创设这样一种环境的前提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一笑 《家教指南》2006,(6):48-49
6岁的孩子爱“顶牛”,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段经历。有的孩子是有时顶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顶牛,有的孩子却总是爱顶牛。  相似文献   

10.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西方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我国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其教育艺术的核心。但是,要做到真正爱学生是很难的。台湾教育学家高震东就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其实,在我看来,爱学生之难,主要难在对“爱”的理解,对“爱”的解读。很多老师自以为自己很爱学生,结果未能起到好的效果,未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重,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那么,何为爱学生呢?我认为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好比是植物需要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如果仅凭着本能来爱孩子,父母很容易走入各种爱的误区,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在我们的周围,在爱的名义下,每天都在发生着太多爱不得法的失败案例。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真正的“爱”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真正的爱,其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首先要从学习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才能在爱的氛圈中培养起孩子独立健全的精神生命。本期“特别关注”编发牛琳同志的文章《做合格父母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孩子不爱动脑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二是学习活动。二者均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父母一切都替孩子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形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成为吃饭穿衣的“机器”,思维就会渐渐懒惰起来,遇事不爱动脑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艺术史河,任何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出现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中小学艺术新课改,不仅是课时活动量的增加,应该是在现代教育观的艺术指导下质的体现。不良的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肖红 《伊犁教育》2005,(4):45-46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每一个父母为教育子女都付出了许多。作为父母,在做这些应该做的事时,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爱,并让爱延续,因为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5.
都说:“天下父母爱孩子是一样的。”经过接触外国家长和幼儿,我发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外国人,他们爱孩子和对爱孩子的理解,还真和我们有点不同。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比谁都更爱我的孩子啊!”但是你每天给他一个拥抱了吗?你每天都亲吻他了吗?你每天都让他知道你的爱了吗?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天天感受着“人人爱我”的滋味,却缺少“我爱他人”的体验。 其实孩子的心里都是有爱的,只是需要我们去引导,去激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变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有:1.娇纵的爱;2.专横的爱;3.赎买式的爱。”他同时还指出:“娇纵的爱是最可悲的,不仅必然给自己带来苦恼,而且使孩子的心灵受到腐蚀,任性和虐待的种子就这样从小播下。赎买式的爱让父母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正是希望他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例如,在全家一起吃饭时,每个人都分享到成功和快乐,使这一时刻成为愉快的聚会而不是约束;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每个人都是家人注意的对象,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可以经常将卡片或画片贴到门上或放在桌子上,以表示相互的爱;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  相似文献   

19.
冷学宝 《辅导员》2010,(18):15-15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促成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倘若在孩子的心目中,“掏出一片心”来的父母成了不爱欢迎的人,甚至成为孩子眼里的“祸害”,那么,对于以培育孩子为己任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失败。美好、美丽、美妙的爱竟然结出了如此难堪的“果实”,叫人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情。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通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必须首先赢得学生的亲近、爱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足以让学生信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么青年教师如何使学生信眼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就是爱孩子,爱学生。爱孩子,就要把自己的整个心灵奉献给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