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不像"50后""60后"可以向体制和组织借力,也缺乏"80后""90后"身上可供贩卖的商业符号。出生在1970年代的作家被尴尬地悬挂于前后代际之间,成为文学夹心层。如今,他们曾经的文学野心开始被人们发现"我要写,肯定不会写那些弱智的东西。"南京城北一个嘈杂的小餐馆外,作家曹寇抽着"红塔山",正跟好友楚尘通着电话。楚尘曾是南京的作家,如今在北京做起了出版。楚尘向他约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书稿。曹寇最近运气不错,刚出版的新书《屋顶长的一棵树》又要加印8000册。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采访,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的了解,初学写作者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写作热情很高,但敏感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写好新闻报道,我的体会有"三多"。  相似文献   

4.
“春季里来绿满窗……”金嗓子周璇那甜润歌喉唱出的《四季歌》,感染了不知多少听众。一首普通的歌能深深印在人们心中,贵在演唱者那纯真的感情。然而,我们的一些业余文学作者也爱唱一种“四季歌”:春天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小草,写春雨,写桃花,写春游;夏天到了,他们争着写夏夜,写荷花,写蝉;秋天,他们咏月,写秋叶,谈收获;  相似文献   

5.
"话题现象"是本刊非常重头的一个栏目,主要是写目前出版社或说出版界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事情,在谈论哪些话题,以及出版业现在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可就一个大的问题来写,也可以就一个微观的"点"来写,要求观点鲜明,内容精炼,能  相似文献   

6.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务总监杨敬文,潮北日报各中心主任、各版主编、责编,在积极撰写"东潮放评"的同时,不断总结写作经验,现选刊如下。思来想去,窃以为,动笔"东湖放评"我有"三不写"原则。有人写我不写。开始有为数不多的同仁在为"东湖放评"写稿,时有"断炊"到编前会指定的情况。如果有人写了,我也有稿在先,好几次我都是请一版主编先采用其他同志的稿  相似文献   

7.
杨保军  陈亚楠 《新闻界》2012,(18):79-80
这是毛泽东关于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的俗称。这一观点他在1957年的讲话和文章中两次提及并做了叙述。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将他写的一篇文章《事情正在其变化》,发给党内干部阅读。在谈到党内知识分子新党员中一部分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时,他说:"他们混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他们混同反映社会主义国家集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些记者离开文字材料写不成稿。他们采访,首要任务就是要材料,材料到手便万事大吉。文字材料成了他们离不开的“拐棍”。 新闻稿件“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成功的采访在于深入实际,亲见、亲闻、亲知、亲感,这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生动、最丰富,也是最见功力的一环。斯诺历经艰险走  相似文献   

9.
谈到写作,"终生为报纸而工作"的高尔基十分认真地指出:"你要想写得很好,就必须懂得各种技巧."这位"老报人"直言不讳的忠告,促使我们又去研读他的书信集——《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进一步细细品味他在这方面的谆谆嘱咐."先从写小故事开始"学写作,必须从简单的东西练起,然后写复杂的.这是高尔基一贯的写作思想.他在与那些初学写作者的通信中,真诚地建议他们要从写小故事入手.1916年9月18日,高尔基给24岁的马克西莫夫的信中说:"我劝您着手写一个小故事,主题普普通通的,比方说,就用《平常  相似文献   

10.
"据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现正进行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乡。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这封信写于1950年9月20日。那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全国人民都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长沙地委和湘潭县  相似文献   

11.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12.
贾保生 《今传媒》2010,(5):84-85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13.
记叙文是每个孩子小学作文的第一堂课,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等作文,如何将人物写活、写出彩、写传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将人物写好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岁月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一位通讯专干,写了篇失实报道。有关方面去查问,此辈颇冤枉地说:“我按他们送来的简报写的呀!”言外之意,依托简报写的稿还会有错? 据说,这种依简报写新闻者不乏其人。按理讲,简报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的准则。但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很难成为一些人言行的规范。一些写简报的人,不注意抓第一手材料,只是听听汇报,打电话问问,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很难说都真实。  相似文献   

15.
读书读得通,并不一定要落实在会写文章、会写作品上,主要是落实在会用活生生的知识来处理活生生的事物上。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参与文学创(?)撰写文章,但他们从书籍里获得了知识、才(?)文采,无论生活、工作都处理得大雅而睿智。这样的人称得上“高级读者”,在实际档次上并不低于会写些一般化作品的人。假如他们萌发了写作念头,从不会写转化为会写也较容易。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被称为“高级读者”,主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2):105-106
<正>"舆论纸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一种喻证,完整的表述是"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德文原文为"die Zeitungen als das Papiergeld der?ffentlichen Meinung zirkuliert"。[1]这一论断概括了报刊和舆论关系的特点,是他们舆论思想的经典阐述。"舆论纸币"的概念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这篇国际时评写于1850年11月1日,刊载于当年马克思主编的杂志《新莱茵  相似文献   

17.
叶铁桥 《新闻界》2013,(18):28-29
<正>"一天一只鸡,三天一只羊,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站在山上往下望,村村都有丈母娘"、"村里一半是我娃",把这样人们耳熟能详的段子写进新闻报道,后果会怎么样?《南方窗》获得的教训是:公开道歉。8月28日,在《南风窗》刊发的报道《村官腐败透视》中,开头是这么写的:"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万(化名)笑嘻嘻地对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说。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张支书的猎艳对象。  相似文献   

18.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20.
在"军队报刊"专栏里选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们办报的经验体会,很有学习借鉴价值。一篇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的邱继臣同志写的,主要是介绍他们如何坚持优质稿的评选;另一篇是《中国军工报》的苏扩善同志写的,主要介绍他们如何运用"联版"的形式宣传十六大的经验;第三篇是《人民武警报》的沈晓泓同志写的,介绍的是他们用"集束"的办法组织和刊登系列评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