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校企合作办学摭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加入WTO后,学校与企业都要增强实力,以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校企合作办学是使学校与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向现代化、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以创办股份制学校、社区学院、企业教育集团、附属学校、虚拟大学或设立合作研究中心、教育奖励基金与实习公司等多种办学模式来搞好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脱离了企业,学校就没有了教学改革之源;离开了企业,教学改革就成为无源之水,必须多渠道、多模式地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形成高职教育特色,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要立足于发展区域经济,着重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才、创新进程中更要完善法规体系,让校企合作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3.
校企联合是使学校与企业增强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学校与企业都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都要增加实力。为此,双方联合,使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生产,促进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人财物和管理、技术等办学资源,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在"企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尤其是与上市通鼎互联股份有限公司的积极合作,使"企业学院"校企共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渐成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环境与传授实践经验为主的实践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同时,通过这种模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济实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联合构建由学校相关某一专业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相应专业的生产经营资源整合组成"产教融合"的紧密型经济实体。校企双方合作特色体现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实现校企责任共担、利益捆绑、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从校企"经济实体"合作办学优势分析和实践成效的验证,说明该模式是一种深度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改革与发展,由于校企双方在办学动机和利益分配上的认知存在差距,导致难以展开深入的合作。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一一作为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始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为目标,创建了企业校区,共同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了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把教育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有效途径就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要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我校开展的合作办学有着自身的特点,校企双方也各自得到了益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企业的资金支持,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通过合作办学,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许东风 《职教论坛》2012,(27):53-55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须从校企双方的发展出发,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理念,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在教学课程体系的拟定、技能实训等方面,合理配置和共享资源,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创建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从而全面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是双方发展的共同需要。把校企合作办学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需要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农村成人学校校企合作形式大多限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以减轻教学负担为重要目的来安排实习,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来安排学生实习,导致学生成为简单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值得我们思考,根据我校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新路势在必行,成人学校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结合"之模式是成教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先后与江都永坚有限公司、江都鑫源电器有限公司、扬州贝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工人,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企双赢、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校企联合办学,努力推进成人学校校企联合办学,我认为,学校与企业应形成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动力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和保障.联合运用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和期望理论分析校企合作的企业动力源和学校动力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搭建信息平台、建设合作载体、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质量、提升服务能力是解决校企合作企业动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如何做好企校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促进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与企业双方共赢,是目前高职学院与企业共同探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实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今后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之一。丈章结合学院多年的高职办学实践,对全方位多模式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厦门理工学院发展定位于新型“亲产业大学”,鼓励高校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注重企业参与的创业教育。其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包括以校方主导的模式“创业与职业发展启蒙计划”和共同主导模式“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班”。高校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面临教育的企业功利性目的与学校非功利性目的的矛盾,双方投入对创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有大的影响。宜通过签订契约,校企合作主体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增强合作的可能性和长期性,为规避校企合作双方存在的功利性目的与非功利性目的的矛盾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共同投资,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合理结构体系.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可以实现转型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环节,目前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跃升的障碍。集团内校企合作的深入实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实现突破的基础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如何使集团内的校企合作走向持续化、深入化和规范化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集团自身等共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设计,带动和引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但现实情况是校企合作双方各有怨言,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作为高职校来说,应该主动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形成学校的特色与品牌,从高校社会服务视角来推进校企合作,以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企业有所得,使校企合作双方均能借助合作获得收益,促进校企合作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梁玉梅 《考试周刊》2012,(85):169-170
中职职业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对校企双方都是有利的。本文论述了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并重点探析了校企合作在中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也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是他们在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办学模式。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就是最典型的一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还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前苏联的“产学联合体”、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三明治式”等等。现对我省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更好地为海西建设服务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