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技艺哲学视角探讨教师身份起源、职业性质与使命追求,能够阐释教师的根本特征,揭示立德树人的职业使命。技艺是人生活和做事的本领,是人从无本质到人成为本质的内在规定,古希腊技艺哲学奠定了人的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思想基础。工匠是最早的教师,技艺传授就是原初的教育。西方哲学对技艺的探讨起源于教师身份与职业,正是因为智者具有迎合雅典民主政治需要的教育技艺,才使得没有公民身份的智术师成为雅典的“公民导师”。智者错把技艺当作德性引发了苏格拉底的批判,弥合技艺与德性的裂痕,追寻灵魂和智慧是苏格拉底技艺哲学主题。西方技艺哲学开辟的技艺与德性、灵魂和智慧融合的思想传统,对于教师身份、职业具有积极的启示,作为掌握人类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教育技艺的教师,其使命就是由技艺而师匠。  相似文献   

2.
吴安春 《教育史研究》2006,(2):89-93,98
本文求本溯源,从西方“德性论”哲学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创造观”,认为创造是指生命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潜力,是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人的完整生命的自主创生过程与德性成长是同一的,重视人在自我发展上自立、自主、自成的内在超越精神。这对于重新审视和合理地理解创造的本质内涵,以推进创造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道教重玄派以“重玄”来建构人的生存 ,即将人的生命本质看作是“空有”或“玄无” ,并在这种“空有”或“玄无”中实现生命的永存。因此 ,重玄派试图以“重玄”(玄而又玄 )来超越现实 ,把对生存无限的追求亦看作是“玄无”或“空有” ,并通过“坐忘”、“灭执”和“双遣”达到身体的无痛苦和思想的无烦恼 ,从而进入超然自适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意识建构将修道与心理疗法相结合 ,深化了中国哲学的主题 ,凸显了人格独立和生命自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就德性,培养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儒家哲学性命一贯的道统思想,从心体立论,以立志成圣为宗旨,把“良知”作为成就德性的先天依据,使其具有普遍性,树立起了他心中的德性观,并以“知行合一”的思想作为成就德性的路径与方法,在知与行的互动中最终成就完满德性,这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现实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阳程 《文教资料》2014,(25):50-51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该如何存在,我们应如何追求理想的生命境界?人们也许可以从庄子的“达生”思想中寻找到答案。庄子的“达生”思想主张顺应性命之情,以通达生命本体。本文以《庄子·达生》篇为基础,从“以何为生”和“为何而生”两个层面,具体阐述践行“达生”思想的要义及“达生”思想对教育的启示。践行“达生”思想的要旨在于形神兼修,既要以技养形,又要不断提升技艺水平,以道养神,努力达到自由创造的境界。与此相应,达生教育应做到率性而化,各尽其用;重内轻外,游心自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具有“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三重性”,是以超越生命为内核的一种价值存在和物质存在的统一。人的本性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说明,真正的幸福就体现在人的无限创造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认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学生本质上也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动态生命创造体,并在目标的追逐、生命的创造过程中践行理想、体验幸福的。因而,教育需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目标,还需关注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水准而非背离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同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主义思想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本性所在。费尔巴哈在打破以往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把它作为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并以“感性思维”提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和“宗教情感”等人本主义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并以实践思维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变革世界”,实现了关于人本质认识的历史性发展和飞跃。  相似文献   

12.
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于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恶性事件频繁出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多层面的,而大学生自身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非理性因素,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想象、直觉、灵感等,它具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正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的本质,其中的“绵延”、“直觉”和“创造”等思想,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段元秀 《教育评论》2012,(2):147-149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探讨公民教育思想的第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公民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和"灵魂说"。他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和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本质是追求"德性"完善;公民教育的过程和内容须经由统治者详细规划和审查。探讨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和回归公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活着》——以生命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以生命叙事,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放大叙述生者的痛苦,运用反讽叙事表达对生命关怀,用死亡突出活着的伟大。余华在这种个性叙事中关怀生命的生存,关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为生命找到了归宿———归于平淡。余华强调忍耐,强调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包容”是他生命哲学的核心,他的这种生命哲学源于他头脑中那种超脱的道禅思想。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智育价值被反复强调,但智育的单向度发展带来诸多问题,“智育至上”的知识教学强化了一种注定被机器智能淘汰的能力。智育的“独大”与主张生成性、主观性、境遇性的相对主义知识观不无关系,其对知识本身规定性的僭妄使知识与德性相疏远。然而,不论知识图景如何变迁,确证的真知识和知识的普遍性仍值得追求,追溯知识的德性本质、重申知识的德育价值,是智能时代知识教学回归生命本体的理论前提。在中华优秀知识传统中,知识天然与德性相联系,知识内在于心灵中,具有“道通为一”的普遍性和立足根本问题的超越性。从知识的德性本质出发,智能时代知识的价值转向不仅是从“为知识而教”走向知识建构、智力训练,更要走向智慧引出、道德养成、本体彰显,以“德性之知”促进学生生命整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流行的生命教学理论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移植照搬色彩浓厚,缺乏对本土生命教学思想的关注。《中庸》作为儒家表达性命之学的经典著作,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生命教学思想,具有本土生长性,适应本土性,实践操作性等本土教学论的典型特性。《中庸》的生命教学思想精辟地表达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从方法和内容层面简练地展现了儒家生命教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生命教学思想,对构建我国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学理论和解决当下我国生命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命是一种主体内在体验到的生命而非外在给予的,教育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能仅仅是认知;生命是动态生成、创造的过程而非静止、既成的对象,教育对生命的滋养与提升既“可能”又“可为”;生命具有着非理性的特质,“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及其研究就不应忽略包括“直觉”在内的一切非理性思维方式或方法的运用。这些就是生命哲学所揭示的生命本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的独特性、深刻性,还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司马迁的著述入手,对司马迁的思想作追踪描述,力图对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有所揭示。 一、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 司马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研究司马迁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司马迁哲学的本质是生命意志,司马迁是个生命意志主义者。这里使用的“生命意志”一词,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不是同一语义上的概念。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的本质即在于求生存,本文使用于司马迁的生命意志可以定义为:生命化过程对外拓展思维空间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