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聋校技艺类课程是指通过劳技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聋童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扬其所长,通过学习,发现个体的兴趣爱好,开发个体多元智能,让聋童在习得过程中获得现实及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形成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愉悦的一种课程。通过技  相似文献   

2.
语言教育是聋教育的根本,没有语言教育,聋校的一切教育形式就难以存在,一切教育目的都不可能实现。语言能力是聋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聋童的学习、生活、交往、就业无一不与语言能力相关。从这点来看,没有语言就没有聋童的一切。语言教学也是聋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语言是聋教育的目标也是聋教育的工具。语言是聋童在社会中与人沟通的工具,掌握和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童的社会交往质量。因此,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是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助残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聋童汉语能力较低,一般认为主要是由聋童的听觉障碍、手语、思维缺陷造成的.其实,聋童汉语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育不当,如聋校语言教育缺乏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对聋童汉语学习规律及聋校语文教材编写研究不够,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为提高聋童汉语水平,我国聋人教育应尽快建立现代聋教育哲学观,科学认识聋校语言教学的特性.运用外语教学理论改进语文教学.建立手语课程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手语水平,逐步实现聋校课堂教学的沟通无障碍.  相似文献   

4.
双语聋教育从聋生实际出发,尊重聋生主要依靠视觉学习的特点,视聋人自然手语为聋童的第一语言,主张聋教育以聋人自然手语为教学语言,在发展聋童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聋童的汉语作为其第二语言.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我校在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中所获得的一点经验及认识,给国内聋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手语语言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反思传统聋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聋校语文教学法———通过手语和汉语互译训练,帮助中高年级聋生提高汉语书面语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本课程的核心理念为:聋童的第一语言是自然手语,聋校语文教学应当从二语习得理论中借鉴方法;明确聋童的汉语学习实质上是从自然手语到书面汉语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严格区分自然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刨造性工具.特殊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当前聋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客观分析,提出在聋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构想,构建聋生语文学习的主题知识网站,充分整合各种现代教育资源,推动聋校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童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柳玉霞 《中国教师》2010,(21):10-12
<正>语言是聋人在社会中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提高聋童的语言能力能有效改善聋童的社会交往质量。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舌体操、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是不断引导聋生在互动中积累发音知识,发展聋生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终期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语聋教育是近20年来国际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它以人为本,把聋人手语作为聋童的第一语言,社会主流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全面培养聋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社会能力.中国江苏与挪威开展的5年双语聋教育实验,在聋童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介绍该实验的理论和政策基础、过程和措施、成效和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结论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颜笑涛 《教师》2013,(2):32-33
律动课是聋校1~3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是根据聋童身心发展规律专门针对听力残疾学生的特点设置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律动教学,让聋童孩子能够掌握简单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聋童的身体协调能力,培养聋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律动课是聋童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聋童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律动课的教学,能够使他们逾越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技术在聋童言语训练中的应用改善了聋童语言学习的现状,文章在分析当前多媒体聋童言语训练软件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聋童言语训练场景,根据聋童视觉和推理能力较强的优势,设计人机交互界面和系统逻辑结构。从理论上开创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聋童言语训练中的应用先例。  相似文献   

11.
构建学前语言系统促进聋童语言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聋童在语言学习方面所表现出的接受困难、理解片面、表达混乱的问题是目前聋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聋童语言学习的纵深发展,而且制约了聋童在其它方面的学习。本文分析了造成聋童语言学习现状的根源,认为建立聋童学前语言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聋童的语言学习问题,并阐述了如何建立聋童学前汉语语言系统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融合教育,让聋童走向主流学校与健听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和共同愿景,成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聋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聋童融合教育的主旨就是让各类听觉障碍儿童能在主流学校的普通班级与健听同伴在同一个环境中,使用相通的语言媒介,拥有相等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并以平等、积极、自信的心态获得学业与社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聋童的融合教育是一项新探索,是对传统聋教育的一种解放,它打破了旧的教育思想束缚,消弭对聋人及手语的顾虑与偏见,探究共融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聋人教师与健听教师的协作教学,这对普通学校教育和聋校教育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坚持口语教学,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聋校教育教学质量、助残成才的关键。聋童的语言思维能力、形成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发音器官的训练,发音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运用语言,有助于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最重要,这个东西能创造一切。”心理学家也认为:“智慧处于手指上。”现代教育理念主张让聋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听科学”。这告诉我们要注重聋生的学习活动。聋生因听力障碍更应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为他们提供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体会教学思考与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数学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聋童因为听觉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思维残疾”,严重影响他们与主流社会的沟通交往和自身发展。聋人倍受语言障碍的困扰.常因语言能力低下、思维发展缓慢而影响终生。因此,形成发展聋生语言文字能力是聋校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补偿任务,它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聋生语言文字能力,解决他们的沟通问题.是聋校教师长期探索和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融合聋教育发展的背景 近20年,隔离式聋教育日渐式微,聋校数目慢慢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人发现隔离式的聋教育会造成聋童对社会的认知度低下,使聋童不能正确对待由失听所带来的学习困难等,以致他们毕业后难以跟健听人群沟通并完全融入主流社会;而近期所推行的融合教育正是要填补这种教育缺陷.其实,就大部分聋童来说,他们除了耳聋以外,并没有其他认知能力上的障碍,让他们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学习丰富的社会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佩戴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的聋童越来越多,对听力补偿(或重建)较好但又不能完全补偿的一年级聋童来说,聋校语文教材的词汇量偏少,普校语文教材又相对偏难.因此,我们要寻找适合这些聋童语言学习和发展的语文教材,并且运用科学的康复教学方法帮助聋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才能充分发展聋童的语言能力.我们针对本校一年级8名聋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小音位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提高聋童言语康复训练的效果,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指导下,运用"缺陷与补偿"原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了"聋童言语训练系统"。研究者组织聋校师生试用该系统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全面考虑了聋童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营造了人性化的言语学习环境和"寓教于乐"的言语训练环境。利用该系统辅助聋童言语康复训练,能够使他们的言语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陈雷 《湖南教育》2004,(20):29-29
一个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他们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如动手能力的强弱、兴趣爱好的差别,都会影响他们在科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我们注意到,在科学课堂中,语数成绩不好、动手能力差、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活动很难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这些学生属于科学课堂中的弱势个体:如何让这些弱势个体生气勃勃地投入到课堂中,加入到科学探究的队伍中来呢?  相似文献   

20.
由于聋教育的对象是具有听力残疾的儿童和青少年,所以聋教育除了要完成普通教育的目的、任务之外,还要完成其特殊任务,即补偿聋童的生理和心理缺陷,形成和发展聋童的语言,培养其社会生活能力和生产劳动技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