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尤”     
《汇报》2003年10月27日有一篇《灵动的笔从哪里来?》的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课题。单元教学实质是系统性的多篇教学,从单篇走向多篇,如何统筹多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多篇不是单篇的累加,而是基于各篇选文的内在联系逻辑,让学生能够在比较辨析的基础上,获得系统集成的知识迁移过程;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并加强自我构建能力的教学过程。“一次多篇”“多次反复”相结合的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是经过实践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资语文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借鉴、探讨和丰富。  相似文献   

3.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5.
教材“整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篇篇教材 ,是一个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只可整取 ,不得零打碎敲。问答组合教学为整取教材提供了条件。一、为什么要整取 ?一篇教材像一部机器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 ,是教学大纲的物化形式。当前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 ,是由一篇篇文章汇集而成的文章选本。要最大限度发挥一篇篇教材的作用 ,就必须揭示教材构成的内在规律 ,把握教材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第一 ,课文的有“物”性有物性 ,是语文教材最基本的属性。教材作为载体是由一连串实实在在的物所构成的 ,如果言之无物 ,尽是些空话、大话、套话 ,就不成为载体 ,就无法给读者带来有…  相似文献   

6.
【案例】支玉恒《母爱如斯》教学片段师:你们看这篇文章.是一个记叙性的文章吗?生:是。师:它既没有具体的事,也没有具体的人,你说它是一篇什么文章呀?它是一篇散文,一篇特殊的散文,它每一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嘛?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20日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上海市重点中学学生即兴演讲比赛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来自全市30所重点中学的58名选手参与了决逐。”这里到底应用“角逐”,还是“决逐”,笔者认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9.
李维新 《现代语文》2006,(12):104-105
一篇章之中,“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一概说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皆因而异,且有规律可循。清代刘熙载说:“揭全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段话告诉我们:“眼”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教学中,教师如能有效地捕捉“眼”,然后据“眼”求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居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足千秋。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论李煜词的绝句,对于两篇绝调的说法,见仁见智。从李煜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虞美人》当为其中一绝调。  相似文献   

11.
某报一篇报道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生孩子,本是十分隐秘的事,过去是连父亲也不允许在侧的,这回可好,不但父亲可以在侧,而且公开对公众直播。我不知外国有无这种情况,我们的媒体敢想敢干连西方入也要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2004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诗情追寻》之后,常有一些中青年老师谈及,持赞赏认同者固然占了极大多数,但也有为之困惑,甚而对某些课堂中的所谓诗化之举表示疑虑的。  相似文献   

13.
刘伟 《河北教育》2007,(9):41-41
课程改革以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大量进入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这个统计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儿歌和“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二篇习作要求原文如下:“这是‘雏鹰争章’活动中的四枚奖章(配有图示)。你们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健、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一定不少,哪些同学能获得这些奖章呢?你可以只推荐一人,也可以每个方面备推荐一人。为了写好推荐文章,可以采访有关的人。如果事例多,要突出主要事迹,做到有详有略。”就这一篇习作,因为有幸教两个并列教学班,我有了两次结局迥然不同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金兴甫 《语文知识》2005,(11):32-32
《晚报文萃》2005年第3期A版有一篇题为“走上前台的‘富二代’”的文章中写道:“已近不惑,承继了父亲事业,并且发展到上亿身家的余进华,回忆起这段经历(引者注:指船舱漏水,父子险些丧命)时,仍然感慨不已。”细读这句话,发现作者把“身家”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慧文 《语文知识》2002,(11):44-44
高中语文第一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句中的“向”字,课文无注,教学参考书也无注。笔者认为此“向”字有被误解的嫌疑,故试作解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体的文章,文中多用对偶句。文中与“木欣欣以向荣”对偶的是“泉涓涓而始流”, “向”与  相似文献   

17.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人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日前,笔看报时发现,一篇报道中用“名列三甲”来表示“位居前三位”,这种比附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