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时中是明末小袁营的领袖。他和李自成的关系,由于史书记载的简略和歪曲,所以有许多地方令人模糊。在这里,拟就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并试作初步分析,以就正于同志们。袁时中是河南滑县人,农民出身,自幼勤劳,体格健壮,膂力过人,并学得一手好武艺。由于官府和地主荒年逼征,没有办法,便逃荒到开州(河南濮阳),靠乞食度日。崇祯十三年(1640年),豫北的灾荒也更加严重了,就连封建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顺天乡试举人家庭出身的研究,了解到即便在权贵聚集之地的皇城脚下,三代平民出身的举人也占有较多的份额,而且通过对举子学籍成分以及八旗举人阶段出身的细致分析,得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此文成于1956年,作者撰写时曾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解毓才老师商讨。后因某种原因,论文未被受稿单位采用。今年五月石门县召开“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叶,与会者对此文颇多褒议。本刊特发表之,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最近,在我们学校中,有的教师看见工农子女纪律混乱或犯了错误,不敢进行批评教育;在学习上,平时不严格要求,考试时给他们高分数。对地富子女的学习不敢进行辅导,课外活动也不让他们参加。我认为这种作法不对,曾提出不同意见。但他们说,“贫农下中农子女是依靠对象,这是对他们的‘关怀’、‘扶持’和‘热爱’;地富子女不是培养对象,可以不管”。我们双方的意见相持不下。这些问题究竟应如  相似文献   

5.
十七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这次起义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创举,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斗争推到最高峰。起义军所提出的“均田”、“免赋”、及“平买平卖”等口号,就是这次起义的特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这些口号,正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土地高度集中;劳役赋税之繁重;尤其反映了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发展。关于李自成起义军“均田”问题,很多同志认为“均田”是用来动员农民、组织农民有力的革命口号,  相似文献   

6.
~~农民英雄李自成@吕鸿群 @张新华~~  相似文献   

7.
先取关中,建国立业,后取北京,推翻明王朝,是李自成农民军制定并付诸实施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也是李自成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战略计划,被近人称为关中——北京战略或北伐战略。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围绕如何评价这一战略展开了讨论,诸说不一。有的认为这是一个“卓越”的战略计划。有的说这是“失策”、“根本方略上的小错”。也有说是“从表面上看不错,但具体运用上错了”。为了有助于对这一战略的探讨,这里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李白成领导的起义军,自崇祯十二年(1639年)冬天于河南再起以后,由于整饬了军队纪律,提出了正确的政治号召,博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兵力迅速发展,影响空前扩大。经过十三年(1640年)一年间的攻伐,占领和攻破了河南不少州县,形成了明王朝“中原一块土,朝不保夕”的局面。这时,“两河外州邑之大姓”等,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二年八月,我们跟随我系谢承仁老师到陕西省进行了一次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实地考察。谢先生考察的目的,是想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活动遗迹的亲身访问,获得一些感性知识,搜集一些口碑传说,以便进一步核实补充某些文献资料记载的疏忽与不足。 我们一行三人,自八月七日离京,途经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河南五省,至九月五  相似文献   

10.
当年李自成为什么扯旗造反?明末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固然是最大的理由,但是,具体到李闯王这个人的身上,却另有原因。李本来是有工作的——当驿卒,吃皇粮,在陕西一个驿站上班上得好好的,虽不富不贵,但小日子还过得去。那时若有人怂恿造反闹事,恐怕还会把他吓一跳。问题出在千里之外皇城之内一位京官的身上。此公名叫毛羽健,官拜监察御史,却是个有名的“气管炎”,  相似文献   

11.
明朝(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到中期以后,土地兼并越发严重了,土地越来越集中到皇室、官僚、地主手里。到一五二一年,勋戚、宦官在京城附近所强占的民田,猛增到二十万零九百多顷,为明初庄田数字的九倍,大大超过了以前任何王朝庄田的数字。到了明末,素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家有土地,十分之九的人家都变成了佃户,饱受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明朝后期的赋税急剧增加,而封建皇室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死地,远在明末清初的一些史籍中就有不同的记载,以后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成了一个谜。《明末记事本末》、《平寇志》《明季北略》、说李自成死在黔阳罗公山,《罪惟录》,《何腾蛟传》说李自成死在辰州九宫山,《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始终录》、《所知录》、《西南纪事》和《明史〈李自成》》认为死在通城九宫山,而《烈皇小识》《通山县志》等则主通山的九宫山。近年来对于此事又有不少讨论,但归纳起来以“通山说”和“石门夹山为僧说”为最,现述如下。“通山说”最早记载李自成死地的是(清)和硕英亲王阿  相似文献   

13.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王兴亚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是作者多年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成果之一。本书以大量较为翔实的史料,分析研究了李自成在领导这次起义的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粮”、“追赃助饷”、“割富济贫”、“平买平卖”等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系统  相似文献   

14.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推翻明王朝之前,曾在河南地区取得巨大的胜利。现在来探究有关这一胜利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意义:其一,李自成起义军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10月占领西安,次年2月初渡河东下,夺取北京。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于3月19日攻占了明帝国的统治中心——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残暴统治。猛然看来,这样巨大的胜利似乎得来甚易;其实,这次胜利只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反明斗争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以前,起义军曾和  相似文献   

15.
封建中国的农民起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当为世界所仅见。缘此,农民战争问题始终是古史研究中的热点。长期以来,由于理论的偏差和方法的陈旧,致使农战史研究进入了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死胡同;农民领袖被过分美化拔高,农民起义被视为推功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结果,许多重要历史现象无从得到科学解释,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成了简单的几条线。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强烈的逆反情绪。于是,当人们能够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时候,便出现了全盘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观点。历史研究毕竟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论是盲目的夸大,还是偏激的否定,都无助于得出历史主义的科学结论,这也许就是近几年农战史研究出现冷寂的原因。去年10月,在四川举行了第二次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提交了不少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的文章。这里所发王兴亚同志《李自成农民战争与社会生产力》一文,便是其中之一。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程度作为评价其历史作用的主要标准,不能认为打击越大,作用就越大;而应该看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文章通过对李自成农民军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的分析,认为这次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这种作用又有很大局限性,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突破。作者这种探讨农民战争问题的态度、方法、角度乃至结论,对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同志,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史书记载说法不一。是死于通山,还是死于石门,300年前就有争论。本文认为通山说自1956年以来,虽为我国学术界所认可,但其论据本身甚为可疑,而禅隐石门夹山说有民间传闻、史书记载,还有出土文物相佐证,应当说是有据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卷先后出版,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顶住了“四人帮”的压力,拒绝他们强加于人的反马列主义的“创作原则”,坚定不移地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精心塑造了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光辉形象。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他所领导的农民革命军,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统治阶级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还负担着苛重的赋税,万历以后,又加派“三饷’,封建剥削日益加重,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因而激起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幅绘画描绘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为什么在山海关战役中会失败?为什么一失败就一蹶不振,一败涂地?对此姚雪垠同志曾撰文批评郭老的《甲申三百年祭》,认为郭老对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失败缺乏全面的理解,我们满以为姚雪垠同志在批评郭老的基础上会作出  相似文献   

20.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軍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攻破潼关,占領西安以后起,在短短五六个月里,就以席卷之势,控制了江淮以北,長城以南,西至甘肃、宁夏、青海,东迄于海的广大地区;攻陷了北京,推翻了明的統治。紧接着,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吳三桂投降清军引导清军进入山海关以后起,形势又急轉直下,在一年多的时間里,农民軍又先后失去了这些地区。农民軍退到荆襄湖南一带,联合南明,在那里展开了長期的抗清斗爭。本文只对农民军从进入北京到李自成牺牲这一段时間的抗清斗爭,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