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成名作《最蓝的眼睛》里充分利用了叙事技巧和叙事策略的巨大艺术张力。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的独特叙事——大胆的解构策略和变化的叙事视角,使叙事能够取得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小说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2.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痛斥了种族歧视的罪恶;同时,表现出莫里森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文章从叙述结构上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王维维 《文教资料》2009,(14):19-2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视。剖析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女性意识的缺失的原因,旨在呼唤黑人女性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关爱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最蓝的眼睛》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小说分别以春夏秋冬作为不同视角的转化来记录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在上世纪的美国,黑人的文化命运多舛,黑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峙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主体,美国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难以摆脱命运的枷锁。论文就从黑白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的成长困惑中去解读《最蓝的眼睛》。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46):28-29
托尼·莫里森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以佩科拉一家为代表的黑人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逐渐丧失黑人文化身份的这一社会现象,而以克劳蒂亚一家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却在恪守黑人家庭和社区职责的同时,大力弘扬黑人文化传统,建立合理、健康、独立的黑人文化身份,从而完整保留自身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为例,揭示了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种族主义的压迫给黑人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白人文化霸权下的黑人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他者",甚至将种族主义内在化了,自觉地以白人文化意识为标准,异化了黑人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摒弃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陈洁  王仕达  薄雯 《考试周刊》2014,(97):18-19
小说《最蓝的眼睛》有两条悲剧线索,不仅讲述了主人公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受到的遭遇这一明线,还贯穿了另一个以皮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自我身份的暗线。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揭示了这样一种呐喊:美国黑人必须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拥有本民族的价值导向,才不至于在白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9.
程婷婷 《文教资料》2013,(30):14-18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自身的魅力,还富有更深刻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内涵。因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为文本分析提供新的视角,使得文学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展开更为丰富的对话。本文选取了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通过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心理解读,分析了黑人女性所经受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并探讨了种族歧视、道德伦理及社会异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文学与心理学的二维角度深入剖析作品,将经典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心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揭示出学科交叉互补的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带来的多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学理论能为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提供验证.揭示他们的行为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从而为更深入的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王玮 《考试周刊》2010,(45):17-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倍受欺凌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通过对该小说深刻内涵的研究,本文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分析"最蓝的眼睛"所揭示的白人主流文化强势影响下扭曲的黑人心灵这一主题,同时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美国黑人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思想意义极其深刻的作品.作者从一个黑人女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和批判了黑人价值观念的失落和种族身份的迷失,揭露了黑人社会和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黑人未来的命运走向做出积极的思考.笔者认为托尼·莫里森与黑人男作家不同的是在她的这部作品中很少见到激愤抗议之声,取而代之的是对黑人文化客观而冷静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审视.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致力于弘扬黑人传统文化。在《最蓝的眼睛》中她传承了黑人口头文学的艺术形式,把黑人口头文学中常出现的自然、时间等手段成功地引入到小说创作当中,并且运用多视角叙述、“碎片化”语言及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使古老的民间传说绽放出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自然意象在《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自然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体现了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黑人的精神困境,批判了种族歧视、文化殖民对黑人女性的戕害,揭示造成黑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表现非裔种族与性别问题、权力与欲望关系时将食物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翁黑人女孩佩科拉疯癫过程充满丰富又颇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意象。这些交织着欲望与权力的食物话语揭示了非裔女性在父权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下"自我"严重扭曲异化的现状以及非裔女性长久压抑的欲望。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思想直接影响其译作。在陈苏东《最蓝的眼睛》的中译本中,译者在把等值与再创造有机结合的翻译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其对汉语言文字的操纵能力和对原著意韵的把握,巧妙处理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但不可避免的亏缺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尹红 《考试周刊》2011,(52):35-3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从霸权文化冲击下黑人女性在家庭中主体意识的丧失方面对小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理论因立足于反映遭受过殖民压迫的弱小国家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黑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我身份的迷失等悲剧现象;同时表达对冲击下部分坚守民族文化的黑人形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替罪羊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替罪羊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