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两种,即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的特点不涉及语言外的语境因素,指示词语所指的实体只存在于文篇之中,具有文内照应的功能。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亦或是其他的语言之中,“来”多是被当做方位指示词出现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来”这一动作表达方式也多是被当做指示性的方位词,本文从“来”的非指示表现形式和特点入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
“打”在中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使用灵活,词义众多.六盘水方言中有90多条独具方言特色的“打”字词语,参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六盘水方言“打”字词语的构词方式、表义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与“使”字句是汉语中比较常用而且典型的句型。语料统计显示,民族学生容易将“把”与“使”混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这两种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阅读》2011,(4):23-23
在汉语中,以“同”字组成词,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很多,而且十分有趣。同父母的孩子称为“同胞”,如“同胞兄弟”“同胞姐妹”等。广义的“同胞”,指同一国家或同一民族的人,如“港澳同胞”“台湾同胞”。  相似文献   

5.
“二分法”与“三分法”是汉语复句中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与“二分法”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不同,“三分法”将复句分为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三个大类,以语义和逻辑为基础,注重研究分句之间的关系。“三分法”因分类的独特性、解释事实的逻辑性以及系统性,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变化的.不同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在21世纪大环境的催生下,新词语“卡奴”应运而生.文章就“卡奴”一词,用替换法对其变量和常量进行分析并予以归类,总结一系列变量词语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7.
“被”“把”同现句与“被”字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句式,把它与“被”字句比较更有必要。从主语的定指性、全句施事受事的位置、谓语动词的性质、“被”的可替换性、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位置、全句宜用的人称主语的感情意义、相关句式的转换及移位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内在联系,从产生的时代、谓语动词带补语的情况及所加状语的最少数量、“被”是否引进施事等方面探讨两种句式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弄清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X女”族新词语语源有新造词、新借词、传统词的新含义、方言词的吸收等情况,其中新造词与新借词的现象最突出。新借词中日语借词占很大比重。“x女”族新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x女”族固有词语比较,x的音节数量更自由,形式更多样,有很多新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新词语语义更丰富,这一词语模有了更高的能产性。“x女”族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在语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使“女”有了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储呈进 《阅读》2013,(3):20-21
有句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想看到他的心里去,可以看看他的眼睛。同样的道理,要想把一篇文章读懂读透读出意思来,那也得善于去找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眼睛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个词语或句子往往“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章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文眼”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呢?  相似文献   

10.
何捷 《阅读》2010,(4):20-21
一看到“臭”字,很多同学会情不自禁地掩住鼻子。因为同学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带着“臭”字的词语:臭味相投,臭不可闻,臭气熏天,臭名昭著。也许你还会想到臭烘烘的粪便、臭鸡蛋、臭水沟……这个“臭”字真不讨人喜欢,难怪同学们都避而远之。  相似文献   

11.
音变有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陇东方言表“现在”义的词语书写形式有六种类型:一庚、迎庚、而庚、壬庚、迎就、迎。这些说法都是“而今”或“如今”的音变造成的。考源方言词语,在搞清楚共时构造规律并联系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历时音变和语流音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位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质问谈起,详尽阐述了语文教学“活”的内涵,并提出了搞活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即“开源放流”。“开源”要求语文教师联系生活,深入书本,勤于业务;“放流”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先进,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教学研究要务实。只有“源”“流”并重,才能真正搞“活”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很”的否定格式“很不VP”和“不很VP”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学者们对其句法特征尤其是对“不很VP”展开了讨论,看法上存在一定分歧.从句法结构和句式选择方面对其句法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的“X客”族词主体是类后缀式指人的词,其中的“客”指“……的人”.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影响.“客”的高频使用最终使其意义抽象化,而形成“……的人”的认知模型,进而构建出一个“X客”的词语模,这一词语模具有较强的类推构词能力,只要符合“……的人”这一认知模型的表达,都可以构成“X客”族词.  相似文献   

15.
异体字对促进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以《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收录的195组、412个“山”部异体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共时层面的构形描写,并从共时与历时层面探讨“山”部异体字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雅致类形容词是指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级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双音节形容词。这类词语存在教师解释难、学生理解难的问题。为此,笔者以雅致、高雅、优雅、高洁、清高五个词为例,尝试从语义、句法、教学策略等方面探索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在汉语课堂上解释这类形容词。  相似文献   

17.
试析“艳照门”之“门”的类词缀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艳照门”等词语中“门”的语义与“门户”及其引申义完全不用,它虚化为表示“一类事件”的类属意义,给词语增添了贬义色彩;其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该语素附着在词根之后,在词语中的位置逐渐定位于词尾,并能表示词的体词性质。在传媒的积极影响下,“门”呈现词缀化的一面,仍保留作词根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为一个类词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三个平面”理论的兴起、发展、研究等状况的描述,勾勒 汉语语法研究的走势、趋向。作者认为,尽管“三个平面”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为汉语语法研究拓 宽了视野,为更好地解释汉语语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它代表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娄烦方言的“着”和“了”作为助词的基本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就此试图给相关的现象做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日源外来词一直是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人民网和BC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探讨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的本土化过程。该研究表明: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经历了“中国内陆-日本-中国港台-中国内陆”这一发展过程,是汉语文化的倒灌现象;“御宅族”使用频率下降,而由其演化出的“宅男”“宅女”“宅人”等双音构式被广泛使用,从认知角度来看,主要归结于汉语中双音构式具有绝对先用权;当代社会“宅文化”的流行是“宅”族词能成功融入汉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