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托尔斯泰是一位有着强烈死亡情结的作家,多数评论家及托尔斯泰的研究者都认为1880年是其创作的分水岭. 他从《三死》中惧怕死亡、逃避死亡的生命观发展成《伊万· 伊里奇之死》中用爱来驱散死亡的阴影、以爱为基础的生命观,这种转变对他的以博爱为基础的幸福学说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争光的小说《谢尔盖的遗憾》,关心社会个体矛盾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存在,通过对谢尔盖的悲剧命运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冷峻的叙事风格,包孕着人性探索的悲悯情怀。纯客观的叙述方式,使杨争光的作品于无声处散发着生命的感泣,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3.
《旧约·撒母耳记》的家庭悲剧为《押沙龙,押沙龙!》和《雷雨》的家族叙事提供了原型。两部作品运用截然不同的叙事艺术,对《圣经》叙事加以“移位转型”,形成了两对相似并相互关联的“乱伦三角”叙事结构,显示了各自的精神价值诉求和文化传统底蕴,彰显出以基督教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教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姜文、王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顾长卫、李樯的《孔雀》这两部电影在选材与题旨、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个性大于共性。本文通过对两部影片的"细读",分析了导致其走向叙事风格两极的诸多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迟子建的最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为例,从"民间性"的叙事立场、宏大叙事视角下个性化的书写、"环形链式"的叙事结构和对传统历史叙事及其美学的还原四个方面论述迟子建小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6.
刘小枫把现代叙事伦理划分为"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本文立足于"个体叙事",试图比较分析《爱,是不能忘记》与《上海宝贝》两个文本,以揭示后工业时代中自由叙事伦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电影《银河补习班》被称为邓超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关注现实,聚焦于当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突出教育和父爱,力求用真情打动观众,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影片没能逃离"悬浮的现实主义",没有真正地将教育问题"落地",但其体现的诸多教育理念是正确的、经典的。本文基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实施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危机""遭遇""唤醒"等要素在非连续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这部电影是如何呈现这一经典教育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电影《长空之王》首次聚焦歼击机试飞员群体,在对我国最新一代隐形战机试飞格斗精彩场景呈现的同时,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梦想、职业担当与家庭情感等元素融入其中,并以人物关系的互文性,巧妙地将个体与英雄叙事交叉融合,拓展了电影的思想深度与剧情广度,为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叙事创作提供了成功范式。但该电影类型化叙事在处理英雄性与娱乐性、主次人物塑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硬伤,进而限制了该电影在商业票房和质量口碑方面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与《镜花缘》中所反映的妇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镜花缘》不仅提出了妇女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镜花缘》发挥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一个女权社会的女儿国以及女子教育高度发达的黑齿国,大胆地提出妇女问题,并试图寻求妇女解放的出路,朦胧地反映了低层社会的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了近代妇女改良运动的先声。可以说,《镜花缘》在妇女问题上比《红楼梦》前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中,不乏对宗教参悟颇深并与自己的创作结合为一体的名家、大师,他们或以自己的艺术方式参禅悟道,弘扬教义,或以之来实现文"道"结合,创造出许多颇具宗教色彩、让常人不解或难解的艺术作品。从废名的《海》和郭沫若的《夕暮》两诗来看,其中虽蕴含着深奥的禅机,但却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别一番境界,虽以常人难解或不解的"偈语"或云山雾海般的构意为表达方式,却又是将"出世"思想与"入世"精神完美统一于一体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文化的异质性势必会造成翻译活动的不同。本文以《红楼梦》的杨霍译文为载体,比较分析二者在其翻译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力求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意象以及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狼外婆故事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故事类型,重新审视中国和欧洲的代表性文本《狼外婆》和《小红帽》,发现二者在针对儿童的教育取向、理想女性的角色塑造,以及故事生成的社会结构形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追溯其根源,前者深受中国儒家人伦思想和道家阴阳调和观念的濡染,是农耕社会的典型文化产物;后者则缘于西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实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家庭的形象代言。中欧狼外婆故事的多维度比较、对照侧面反映了民间故事独特的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至今仍未形成独立完善的教育话语体系,因此急需对近现代教育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探讨现今教育话语的理想建构.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现两者在内容的教育性和多样性上的共同性,以及在生活教育、传统文化和儿童本位上的差异,提出建构本土化的教育话语,让教育话语多元化,从日常生活中生成,并从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中继承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17.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受到了亨利·伯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过安德森的这部小说在哪些方面受到了伯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伯格森认为唯有直觉才能窥视到生命的本真:安德森作为一位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也坚持通过直觉获得事物的本质.而伯格森的"绵延"理论则是对小说里畸人们深邃而斑斓的内心世界的注解.作为人类智力的产物,语言囿于作为现实世界的标记,在表现精神世界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困境.这也是导致畸人们"失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篇幅短小、内容精悍,批驳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妥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蕴含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内涵,论述了人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育人理论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家引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入研究《提纲》内容,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中环境育人理论的理解,对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本文认为,"感受与表现并重"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念,而落实这一艺术教育理念的一个有效路径就是"欣赏与创作结合",即将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欣赏与创作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兼顾对学前儿童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破解广大幼儿园一线教师在艺术教育中面临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