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师德建设琐谈——一位古代文学老教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 ,品德高尚是事业成功之本 ,党中央提出要“以德治国” ,高校也应“以德治校”。因而 ,师德建设应是当务之急。然而 ,在师德建设中 ,仅仅依靠道德评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够的 ,因为道德评判只对高尚的人起作用 ,而对一般人则起不了多少作用。因此 ,要想遏止学术腐败、道德下滑 ,提高师德水准 ,就必须弄清道德规范与职业规范的关系 ,在加强职业规范的建设中 ,促进道德规范的建设 ,使教师在对职业规范的自觉遵从中 ,形成和升华为道德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传道授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康德哲学是美国超验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超验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是通过对于自然的感性直观上升到对于真理的知性认识并最终通达实践领域中体现人类自由的超验的道德法则.这种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地不断升华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超验主义文学具有内在的体系和规律,是对康德哲学生动的文学阐释.它的自然观和思想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4.
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师德师风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学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师内在道德与外表形象的统一,这既是对教师完美人格的呼唤,又是使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实践中向着人格的最高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5.
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分析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现状,结果表明:1)评价教师师德结构维度有六个.2)学生和教师对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的总体现状满意.3)教师遵纪守法评价最高,精通业务评价最低.4)学生评价教师师德中存在性别和年纪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师德满意率递减.5)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存在差异,在教学质量和师生沟通方面学生评价更低,而在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教师评价更低.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作为新文学的一个品类,历时百年,由附庸到独立。传统文学的既往模式已不适于这种极具跨文体特性的文学样式,廓清并规范其文体品质,是延续和保持其文体活力及其个性的关键与基础。文章以小说、新闻等文体的特性为参照,提出了报告文学的四个文体品质——真实、知性、剖示、责任:知性是外壳,体现其理性魅力;剖示是手段,挖掘其思想深度;责任是灵魂,凸显其精神风骨;而真实则是一切的前提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哲学·理性与生态——读《生态理性哲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理性哲学置身生存境域,对人的世界性存在予以心灵化探询。其哲学意蕴首先呈现于在对理性的历史考辨,其理论创新则体现于对生态理性的原生性论证,由此构成一种初具规模的新哲学探索。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认为区分知性与理性是康德的独创。仅就名称言,康德新创的是“知性”,但就实质言,知性与感性之相互依存地构成经验,正同于前康德的感性与理性功能。因此,知性基本上相当于前康德的“理性”,但作了更精致的限定;作为无限性思维的理性,才是康德三分法中的创新。但康德研究中最薄弱的部分恰是理性;而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理性就失落了。在前康德二分法的意义下,感性与理性这对术语(外加“非理性”)已成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语言思维构架之一。从康德去看,这里只有感性与知性,却缺失了理性。本文拟通过回溯康德审查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化,师德建设亦向前推进,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一、课程改革与师德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前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涉及到基础教育全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的系统工程。对学生来说,是—次“学习革命”,对教师来说则是一次“职业革命”。课程改革必然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也必然推进师德建设。良好师德是深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前提。搞好课改,教师是关键,师德是灵魂,观念是先导。和其他职业道德—样,师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种实践化的道德,受思想观念支配。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职业  相似文献   

10.
虽然矛盾律、同一律与根据律在普通逻辑学之纯粹知性维度内相互区别,但在思辨逻辑学之绝对者维度内本质上是一个而且是同一个定律,即作为本源律的根据律,是先验唯心论之纯粹理性维度内的自然因果律与自由因果律之综合统一体.上帝与根据律彼此互为本源,上帝与根据律交互奠定根据,上帝与根据律是共属一体的,作为奠定根据活动的本源行动使二者...  相似文献   

11.
良知是指道德理性的内在凝结与知能化表现而言。良知之“能”主要体现着道德理性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与统摄作用;其“不能”则体现着良知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性与超越性。从孟子到张载到王阳明,良知一直沿着“能”的方向发展,至阳明弟子徐爱,始有“不能”的追究。从历史的角度看,良知“能”与“不能”的界限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色彩:先秦的“不能”,至宋明而成为“能”,张载的“能”,至阳明又成为“不能”,而至熊十力复又成为“能”,其“能”的界限始终随着主体的体认度与认同度的深化而不断拓展,并且也始终是以“不能”作为其“能”的前提基础与现实支撑的。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促进作为生力军和主力军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通过不同维度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解析,进而在强化教学学术观念及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构建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及激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活力三条路径开展工作,突破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缺失、助长机制不足、教师评价偏向的困境,是高校教师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教师有无主体性和体现其主体性的程度是决定他们整个思想品德面貌和行为水平的必要前提,同时它又必将成为师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在传统师德教育中习惯于把教师只当作受教育的对象,由于更多地强调其客体性,从而对他们主体作用的关注和体现相对少了。这一认识误区,使教师处于一种接受型或被动式教育模式当中,只有简单、机械地接受现有师德教育的袭面要求,结果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挖掘其巨大的发展潜能。针对该现实,本文以教师在师德教育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主要依据,在明确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培养和体现教师主体性特殊意义的同时,又阐述了如何在师德教育中培养和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校师德滑坡——制度缺陷与主流道德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 ,但高校师德滑坡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制度缺陷和主流道德断层是引起师德滑坡的两个主要原因。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必须首先抓好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教育强则国家强,师德兴则教育兴。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师德建设是造就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包含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统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新时代条件下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提供了前进路径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根本和核心是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文章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内涵、现状,探索师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师德失范现象成为制约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科学内涵,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术界仅从一般意义上对高职院校师德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师德内涵的特殊性。本文拟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论原理,从公民、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三个层次对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科学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要创新高校师德体系 ,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为教师 ,一方面应自觉培养自身优良品质 ,另一方面还应自觉接受社会和学校各种规范的校正 ;只有在自律和他律的内外因相互作用下 ,教师道德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对知识的责任。哲学的知识是为理解世界的实在和人生的意义服务的,而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原理需要由哲学知识来论证。传统的形而上学尽管有种种缺陷,但它们作为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曾为这种论证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把哲学的这种责任也抛弃了,这是导致当代哲学和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师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们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它包括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师德感情的培养以及师德习惯的养成等。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