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盛旺 《武当》2001,(1):13-15
太极拳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拳种,而在武当赵堡太极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式太极拳却只在部分地区流传。在当今,习练和式太极拳人的虽说不少,但对和式太极拳的体系与本质有相当了解的人却极少。而要说知其全部的人,四十年前就已没有了。因此说,和式太极拳已面临着名存实亡的危险。而和式太极拳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太极拳拳种,如果和式太极拳名存实亡,那么,赵堡太极拳、道门太极拳以及整个太极拳都将名存实亡。为此,作者愿意在这里先行一步,抛砖引玉,为和式太极拳做一点介绍性的工作。同时,为挖掘研究和式太极拳提供一些线索与意见,以期引起行家的重视,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04,11(6):52-55
明清时期,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开设的永年太和堂药店,在杨派、武派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做出过重要贡献。正是由于太和堂药店的存在,陈派太极拳才能够传播到河北永年,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永年(广府)太极拳的开展,以及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客观、真实地对清代永年太和堂药店的历史以及河南温县和河北永年两地的太极拳活动进行研究与评价,对清楚地梳理我国太极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地解释太极拳继承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太极拳表演,还是太极拳习练,都普遍使用乐曲来进行配乐演练。现代的太极拳运动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太极拳音乐现象的出现,赋予太极拳运动以新的形式和内容,演练者的动作和音乐和谐统一,就会提高演练的质量和健身、艺术效果,使自己心情舒畅,给人以美的享受。笔者在此谈一下对太极拳音乐现象一些粗浅的体会、思  相似文献   

7.
八卦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董海川的著名弟子程廷华、刘德宽和杨露禅的女婿夏围勋,他们三人为金兰之好。程,刘二人将所学八卦掌及一些直趟辅助功法与夏的太极拳结合起来,创编了一套走八卦劲、太极架,与太极拳风格迥异的八卦太极拳,该拳既严格遵循《太极拳论》,又突出了八卦掌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山令誉 《武当》2004,(9):20-21
考证正统太极拳,必须有理论根据。因为张三丰创造太极拳,这个考证理论根据必须与张三丰直接挂钩。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附文中《张三丰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太极拳论》二篇论文,是太极拳的理论经典,也是张三丰创太极拳唯一的理论依据。其他也称太极拳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6,(5):39-39
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加拿大联邦学院共同筹办的“2006年太极拳国际论坛”将于2006年7月16-2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桑得贝市举行。届时国际武术联合会、加拿大有关政府部门、加拿大武术总会、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太极拳组织等将出席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研究专家、学者、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传人等也将齐聚加拿大,进行太极拳学术和技术讲学与交流。这是继2003年12月在中国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的“2003年太极拳国际学术论坛”后举行的第二届具有世界影响和规模的国际太极拳盛会,对于促进国际太极拳学术研究与交流,将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日本武术太极拳竞赛体制的结构,即年度全国性太极拳竞赛。地方太极拳竞赛,民间太极拳节庆等。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教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太极拳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条件的差异,据对学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只是通过影视对太极拳有初步了解,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对学习太极拳有较高的兴趣,但又怕没有基础,难以掌握好太极拳,对学好太极拳缺乏勇气和信心。因此,在教学前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太极拳的特点,才能搞好教学。一、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太极拳是每个单独动作按照一定顺序连贯组合而成,每个单个动作的名称是模仿动物形象或其它动作而定名,从动作外部造型和姿势与名称很相似,所以学生初次接触,看完教…  相似文献   

12.
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亲》一书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读书以对话方式,与十几位太极拳流派的著名专家、高手全面细致地分析,阐释了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本期特选摘与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5.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16.
《中华武术》2006,(1):18-18
1929年11月生于北京。“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现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武协委员,国家级裁判员。先后从师杨禹廷、常振芳、史正刚、骆兴武、单香陵、刘谈锋等习太极拳、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及程派八卦掌等。长期从事武术教学工作,培养了许多太极拳人才。主要著作有《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与翁福麒合著)、《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等,并录制了有关吴式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的教学光盘和录像带。  相似文献   

17.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国际化传播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建立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了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的要素及其功能。结果:(1)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反馈五个要素构成,并且要素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2)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系统可以为太极拳国际化发展的规划、管理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验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太极拳、长拳的教学方法和太极拳与长拳的同步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与长拳的同步教学不仅能提高高校武术课上太极拳和长拳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体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附和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值得研究和采用的武术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5,(11):50-50
后慕杨禹廷先生德艺,又入杨先生门墙。上世纪40年代初,李经梧先生带艺拜师,再拜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发科为师,习陈式太极拳械及推手,精研缠丝劲。至50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倡太极拳运动,李经梧积极参与普及推广太极拳,又学得杨式太极拳式及其劲路。后与友人交流又研习了孙式太极拳功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