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去年,我买了由张圣华主编的"大师背影书系"系列丛书,这里有朱自清、夏丏尊、陶行知、蔡元培、叶圣陶等名家的作品。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人出现之后近一个世纪了,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一批人?翻了一遍之后,我最近重新读了《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一书,朱先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的教学经验一次次引发了我的思考。朱先生认为,"五四"以前的学生,他们真正的底子是古文,这些学生在入学校之先,  相似文献   

2.
荷塘之于朱自清,既是生活现实,又是特定时段的情感栖息地;既是艺术情境,又是"意恋"生活的灵魂自留地。朱自清在北京清华园演绎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荷塘"人生,荷塘边的朱自清是别样的,朱自清也赋予了荷塘别样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散文 ,选入中学教材的篇目很多。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 ,除了鲁迅作品 ,朱自清的作品恐怕是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最多的了。关于朱自清的散文 ,研究文章无以数计 ,但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第一是朱自清的散文充满女性味 ,第二是朱自清特别喜欢在他的散文中写背影。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教材谈谈我的看法。先说朱自清散文的女性味朱自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女人》的散文 ,他在文章中借一位朋友的口说 :“老实说 ,我是个喜欢女人的人……在路上走 ,远远的有女人来了 ,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 ,直攫过去。”作者不仅…  相似文献   

4.
<正>古运河畔,文昌阁旁。一条青石铺就的小巷深处,便是我家老屋——现在已成为朱自清故居纪念馆了。几年前的一个秋日,我从北方回到故乡扬州工作。从此,我有机会常常回到这个"家"看看。几十年来,朱家人早已散落各地,但我总觉着老屋就是我的"家"。正是黄昏时分,晚风徐徐,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洒在老旧的青砖黛瓦的院墙上,平添了几分苍凉与感慨。祖父朱自清一生短暂,只活了50个年头,其中一大半时  相似文献   

5.
朋友送我一盘《现代文学名篇欣赏》的光盘,我迫不及待地在多媒体电脑中欣赏起来。画面的确优美,音乐的确迷人,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原文中比较朦胧抽象的思想感情也被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比如《荷塘月色》中,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我们读原著时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但光盘制作者却通过实景展示和演员表演,使我们能目睹"朱自清"的"表情"。然而,恰恰在"看清"了"朱自清"的"表情"后,我对这类多媒体光盘产生了不满:因为它用科学技术的直观性剥夺了我在阅读中应有的想像力。的确,文字的魅力就在它的含蓄和它对不同的读者所诱发出的绝不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  相似文献   

7.
春节期间,络络在同学们中搞了一次"我最喜爱的作家"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朱自清钟爱有加。于是,在寒假里他便开始给这位散文家写开了传记。  相似文献   

8.
"铃——"上课了。讲台上,眼睛高度近视的语文老师扯着嘶哑的嗓子,用低沉的男中音给我们宣讲着朱自清的名篇《春》,虽然他口若悬河,但我却听得昏昏欲睡了……我躺在了一座春意盎然的山冈上。放眼望去,群山高低起伏,都披上了茸茸绿装。山坡上铺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蝴蝶翩然起舞,蜜蜂嗡嗡地闹着。还有那果园里,红的、粉的都成片成片地挤在一起,好像辽远的天边绯红的云。这不是朱自清《春》里的景物吗?我正疑惑着,耳边响起了一声嘹亮的吆喝:"集合!"只见一位年轻  相似文献   

9.
冉永刚 《考试周刊》2014,(44):44-45
<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纪实性散文。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是我对这篇课文作出的教学探索,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望能有抛砖引玉之效。根据文章的情节和结构,我设计了"倒金字塔"式的导读方法。如图所示:一朱自清在文中提到他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次回家奔丧,父子相见话却不多,全文只写了"5"句话。这五句话句句饱含深情,正是体现他们父子情深的关键所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有位同学问我:课文确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它描写的春天与我们这里的怎么相差不多啊?因为"课前提示"及"课后问题一"已确  相似文献   

11.
1997年出版的《朱自清全集》最后一卷——"书信补遗编"中,收录了从1921年到1947年朱自清致俞平伯的15通书信。朱自清在这些书信中袒露了自己人生哲学形成的过程,同时表明他的"刹那主义"并非颓废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具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2008,(Z8)
不言之教益深远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常对人说:"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这种教益从何而来呢?朱自清的小儿子朱思俞回忆说,父亲常常被胃病折磨,总披一件赶车人才穿的大袍子。他们几个孩子一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好饭,有一点肉就算打牙祭了。那时,朱自清胃疾已重,形销骨立,而且子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儿女的心田;父亲若一把标尺,规范了儿女的言行;父亲似一座灯塔,照亮了儿女的人生。漫步在中国文学的画廊中,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家喻户晓。他在《背影》中写到,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朱自清。父亲"怕茶房不妥贴",于是"亲自送我到车站"。在车站,父亲与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找座位,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跃然纸  相似文献   

14.
"你知道'清华大学'名字的由来吗?"外公眯起眼睛问我。 "不知道。"我想了想。 "朱自清,你晓得吧。" "知道,他有篇著名的作品《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5.
黄波 《教师博览》2011,(7):58-58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道,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一篇名文对此事格外论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自朱自清1948年辞世至今,关于其死因,权威的说法是他"贫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仅仅读过像上面这篇名文这样文字的读者印象中,朱自清居然是"饿死"的。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17.
<正>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我的脑中迅速呈现了五个字——时间不等人!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写下这篇读后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当我读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的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 这学期我教高中复读班,复习<荷塘月色>之后,同学们被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所吸引,他们陶醉在那清新细腻的语言中,流连在那清幽淡雅的意境中.他们为朱自清高超绝伦的写景艺术深深折服.为此,我布置了研究性学习:阅读<温州的踪迹>(<语文读本>第一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匆匆><歌声><威尼斯>等朱自清散文名作,研究朱自清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19.
正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极高。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得益于其极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笔者认为通对其散文语言的"画面感"、"韵律感"以及综合感官体验的"通感"三位一体的赏析路径可以更加深入体验朱自清散文的美感。一、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画面感强画面感强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对其散文画面的艺术审美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虚实结合。例如  相似文献   

20.
<正>散文《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朱自清在文中以真挚质朴的情感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娓娓的叙事中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教育思想。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朱自清散文注意缜密的构思,并且让全文的布局显得很精巧。课文《背影》开头就点明了题旨:开笔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紧紧地围绕"背影"组织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先从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