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发表过《“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必要、也不可能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其论证是否科学,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以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在这一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能够成为一名得“天成”之文的“妙手”无疑是一种幸运。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文章“妙手”呢?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文学创作,是一种塑造自己也塑造别人和灵魂的活动。想一想,表情达意,妙笔生花,行行文字,使人哭,使人笑,使人深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有没有“剥削”?怎样解释“剥削”现象?怎样认识和对待“剥削”?这是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研究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关于“剥削”问题的几种主要观点。剥削的涵义问题。怎样界定“剥削”,涉及到当前我国有没有“剥削”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剥削就是凭借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无偿占有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新形势下,剥削的概念是否还这样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剥削分为广义的剥削和狭义的剥削。广义的剥削包括凭借暴力和政治权力对劳动者实行的剥夺和无偿占有,凭借资产…  相似文献   

4.
师:孟子是如何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生:先借鱼和熊掌之间取舍的事例,类比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师:这是否证明了孟子漠视和否定生命的价值?生:不是,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是在两者无法兼得的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什么?虽然对这一概念的解说很多,但细分析起来,就会感到都难以对其本质特征给以规定。近年来,较为统行的一种观点是“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但又缺乏对这一概念的科学分析,本文想就这一观点并对它的涵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 写作涵义多元性的探讨 在生活中常常碰到“写作”这个词,它往往和“写材料”、“写文章”、“搞创作”等联系在一起。那么,什么是  相似文献   

7.
<正> 六十年代初和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斯大林提出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展开了讨论。这两次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坚持斯大林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一种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而不是唯一源泉。后一种观点虽然强调在不增加生产要素情况下的扩大再生产,但仍然是把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看作是“源”与“流”的关系。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既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思想。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把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的论述。积累包含哪几种含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不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有一种被称之为“逼人期待”的技巧——悬念。这种悬念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入教学中,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一)充分运用和突出教材本身的悬念因素。如《记一辆纺车》开头那一段后,便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开头的“想起它”重复出现,其目的就是造成悬念:这究竟是一辆怎样的纺车?为什么如此值得思念?这样一讲,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这一问题上。(二)提炼和选择一个富有感召力的故事情节,作为开讲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如何指导中学生写记叙文的问题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主张“写实”,即写实事,说实话,否则就是弄虚作假,文风不正;另一种是主张“虚构”,即可以编造,写生活中未曾发生的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似乎都言之成理。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写实?在什么情况下写实?怎样写实?为什么要虚构?在什么情况下虚构?  相似文献   

10.
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真理多元论”成了哲学领域一种颇为时髦的观点,而且还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等思想文化领域。那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企图以此作为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根据。“真理多元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下面,我们从其思想渊源、理论错误和政治本质等方面予以剖析,以澄清它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一“真理多元论”是一种认为对我们世界的同一领域、同一对象可以建构“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却是“平权的”真理的理论观点。在我国,最初它是由个别学者依据自然科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前提极不一致的理论对某一领域同样适用的现象而提出来的,认为同一领域、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过统治阶级的“让步政策”?“让步政策”与农民战争有无关系?对“让步政策”的分析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这些曾是引起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过去,一些同志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过分夸大“让步政策”的作用,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却走向另一极端,根本否认“让步政策”的存在和其它几个与此关联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拟就孙达人同志《应该怎样估计“让步政策》”一文中的一些主要论点,提出我们的一些肤浅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对于教学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另寻他途,且不同观点各有其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让人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回归”和“生活世界”的理解不一,而且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状态并不利于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和理想教学的建构。其实,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它是否应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认识到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特殊生活,是“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东乡称王” ,早已作为一个历史典故在我国广为流传。所谓“东乡称王” ,是指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 1851年 3月 2 3日 ) ,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之东乡“登极” ,就天王位。那么 ,这种说法是否有充分根据 ?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这些年似乎很少有人考虑。大陆学者均采用了罗尔纲先生在其《金田采访记》中所得出的“洪秀全于武宣东乡称天王”的观点。其实 ,天王洪秀全何时何地“登极” ,早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因而被学者称为是“太平天国史又一个谜” ,成为悬而未决 ① 的一个重要历史问题。但不知是何原因 ,长期以来学术界都不审…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中,人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这样定义的: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的便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便是物理变化。也有人从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把是否有新的物质分子生成,作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分水岭。在这个定义中,出现了“新的物质”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物质”是范围很大的概念,而“新”是有相对性的。那么什么才是“新的物质”呢?在石墨变成金刚石,白磷变成红磷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了呢?显  相似文献   

16.
“一山难容二虎”这是一句老话,不知是谁发明的,也没有谁去深究它是否正确,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一句“真理”,可是有一天我不满10岁的儿子却大胆地推翻了它。那天在家看电视,电视剧中有这样一句对白:“真是一山不容二虎呀。”没想到坐在我旁边的儿子却冒出我没想到的话:“一山怎么不能容二虎?要是一公一母两只老虎呆在一起肯定不打架,还能生出只小老虎,一山还能容三虎呢?”听罢这个别出新裁的观点。我简直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理顺分配我国的关系、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时指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论述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 ,要把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种提法是我国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对此 ,应该如何认识呢 ?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它的对象和它的手段。”(马克思 :《资本…  相似文献   

18.
你是否认为凡是“冬天是虫,夏天能长出草来的”就是“冬虫夏草”?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我国,冬天是虫、夏天是草的虫草就有60多种,但只有其中一种才是真正“冬虫夏草”。它是一种极其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许多神奇  相似文献   

19.
张经天 《辅导员》2009,(7):41-41
“循序渐进”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它不仅符合现代知识论点,而且也符合脑科学观点。下面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教学法”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是年青人喜欢探索的一个哲学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许多青年中很有影响,有的人甚至把它捧为“社会主义现阶段最合理的人生观”。这种观点有些什么根据?这些根据是否能够成立?很有必要讨论清楚。 提出“主观为自已,客观为别人”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例外”,“人在实现自私目的的行动中,客观上也为别人服务着”。这就是说,只要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就一定可以为别人;为自己的主观动机与为别人的客观效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完全一致的关系。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的观点,也不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