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石钟山记》中“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的“南声”、“北音”,几十年来一般通行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现清越的声音;因为是“双石”,故可理解为一块在南面,一块在北面。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  相似文献   

2.
关于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南声”,“北音”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敲敲这块石头的南端,发出了函胡的声音;敲敲这块石头的北端,发出了清越的声音。其二,认为前面已经交待了“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则应该解释为敲敲南面的石头,发出函胡的声音;敲敲北面的石头,发出清越的声音。细审文义,这两种说法都不能成立。那末“南声”,“北音”,到底指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郦元  相似文献   

3.
南声北音辨     
宋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说,唐代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音清越。”全国统编高中教材第二册的注释,解为“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古代散文选》和有些学校编选的文言文注释或翻译,大体都采纳了统编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李渤真的可笑吗?我以为未必。文中记载:“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当时苏轼“送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有机会得访石钟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可见苏轼是重视实践的。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用槌敲打山石,其声如钟;二是溶洞“与山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钟。这是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的说法。三是山体形状如钟。这是明清时有些人的说法。而真正的原…  相似文献   

5.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6.
从教以来,数次教过苏轼的名文《石钟山记》,其中一句云:“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每次讲到此处.我都预设一个圈套.就是先让学生说说“得双石于潭上”是什么意思。结果基本上不会超出我的预想.每次都有学生误读此句。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8.
在江西湖口县,有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名石钟山.关于这座山命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南北朝的郦道元以为,此山下临深渊,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山名由此而来.唐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因此结论为"山仍石名".宋苏东坡月夜乘舟亲临考察,发现在两山间,将入港口,有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于是发出了钟鼓之声.于是挥笔写成了《石钟山记》,说明了山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9.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那次上体育课,在大操场的草坪上,我无意中捡到了一块石头。只见这块石头有很多种颜色:红的、黄的、黑的,在阳光的照射下还亮晶晶的。我没见过宝石,但觉得这块石头就像一块宝石,我很高兴,便把它装进了口袋。  相似文献   

11.
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和尚寺,遇到一个和尚在练功。吕洞宾认为这个和尚“根器”很好,便有意度他。于是,吕洞宾拿了一块石头,用指头一点,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并拿这块金  相似文献   

12.
蹦蹦兔和哈奇收藏了许多好看、好玩的石头。 这天,他们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这块石头只有鸡蛋大小,发出乌金般的光泽,拿在手中很重。蹦蹦兔说这是一块铁矿石,哈奇说可能是一块宝石。两人争论不休。最后,他们找到了地质学家刘爷爷。刘爷爷拿着石头仔细看了半天,答应3天后告诉他们结果。  相似文献   

13.
凌河 《学习之友》2013,(11):21-21
刘志军案件里,有一笔六千万的巨款,还有一帮女人,更有一块著名的石头——风传刘部长的办公室里,多年来供着一块“靠山石”,刘志军对它笃信不疑,视为依靠。这块石头有没有呢?原来真是有,而这是“好友”大师王林所赠,“保他一生不倒”。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夜明珠之谜刘永青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夜明珠”的传说。②据历史记载,最早发现“夜光石”的是古代印度。人们发现在一小山岗的一块石头周围,总有许多蛇盘踞着。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夜里能发出微蓝色的亮光,引来许多趋光的昆虫。一些青蛙前来捕食昆虫,自己却又成了蛇的美餐。尝到甜头的蛇于是便来到这里“守石待蛙”了。当时,印度人称这块奇异的石头为“蛇眼石”。③许多历史资料说明,夜明珠并不是珍珠,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块加工成的圆珠。l9l6年,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认为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红…  相似文献   

15.
邢欣 《小读者》2010,(11):56-56
跳出大坑的石头——俄罗斯普列谢耶湖东北处.有一块能够自行移动位置的石头。石头呈蓝色.直径近1.5米,重达数吨。17世纪初,人们在阿列克赛山脚下发现了这块会“走路”的巨石。后来人们把它移人附近一个挖好的大坑中。数十年后,这块蓝色的石头不知何故却移到了大坑边上。  相似文献   

16.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月饼又称胡饼,那么胡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关于胡饼的由来,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胡饼出自胡地,"胡"字原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申为国外的民族,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相似文献   

17.
会叫的石头:缅甸植物学家尼撒在该国北部发现了一块会叫的石头。每逢阴雨天气,这块石头便会发出犹若金丝雀的叫声,引起众多游客的兴趣,因而成为缅甸七大奇景之一。在中国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乡辉福岩村,有一块高5米、直径3米的圆柱形花岗石,每至傍晚,便发出“哼哼”之声,犹如猪叫,能持续六七个小时,人称“猪叫石”。更奇怪的是,当它刚刚发出“哼哼”之声时,只要有人走近它,叫声就停止。但是在它叫得欢的时候,即使有人走近,也照常叫唤。会变色的石头: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向柴镇柴潭村附近一座山的崖壁上,有一块高约3米、宽约2米的石板,…  相似文献   

18.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的东岸,它是由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组成的。位于城南的叫上钟山;位于城北、滨临鄱阳湖出口处的叫下钟山,面积约零点二平方公里。 石钟山以“钟”命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北魏郦道元认为该山滨临深潭,当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就象大钟一样。唐代李渤寻访石钟山时,“扣而聆之”,他认为石钟山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一块石头,它叫“挫折”。“挫折”一来,便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命运。有的人跨得过这块“绊脚石”,而有的人却跨不过,只能半途而废了。因此,很少有人愿意跟它交朋友。一个勇敢、乐观的小男孩却和“挫折”交上了朋友。  相似文献   

20.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